近年来,武义县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坚持立足县域实际,以民俗教育为引领,夯实工作机制、打造“国学、民俗、民粹、史学、传承”五大基地,努力建设新时代的“传统文化校园”。2012年以来,累计开展国学教育课7180余次,开展各类民俗活动310余次,学生参与20余万人次。该县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优秀班集体建设工作获2012年度全国区域推进中小学优秀班集体建设突出贡献奖。

  近年来,武义县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坚持立足县域实际,以民俗教育为引领,夯实工作机制、打造“国学、民俗、民粹、史学、传承”五大基地,努力建设新时代的“传统文化校园”。2012年以来,累计开展国学教育课7180余次,开展各类民俗活动310余次,学生参与20余万人次。该县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优秀班集体建设工作获2012年度全国区域推进中小学优秀班集体建设突出贡献奖。壶山小学学生阮登越的昆曲《山门》荣获2013年全国第十七届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该县的“婺剧进校园”工作受到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聚焦关注。今年5月,《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凤凰网、网易等媒体对该县开展幼儿园民俗教育体验活动进行了报道。

  一、全心谋划,着力形成发展机制

  一是制定一套制度。将民俗教育工作列入校园年度考核。各学校坚持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积极实施“四个一”制度:即每月召开一次民俗教育会,每月开展一次民俗活动,每月组织一次民俗文化培训,每月上一次专题民俗文化课。先后制定开展了“弘扬优秀传统争做四有新人”、“婺剧昆曲畲歌艺术节”、“学古训促新风民俗讲堂”等系列主题活动,确保174所学校(含幼儿园)民俗教育活动全覆盖,真正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现代教学之中。

  二是打造一支队伍。欲育人,必先育己。狠抓师风师德建设,要求老师以心灵美、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作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基本准则。引导广大教师加强学习,以集体培训、分类指导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国学素养。今年,该县组织42名骨干教师参加全国首届小学国学经典教育高峰论坛,随后全县开展了国学进课堂研讨活动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现场推进会,以最新的理念和方法推动现代教学。

  三是坚持一贯创新。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以2012年获得的全国“尝试教学”课改实验基地为平台,重点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的“尝试教学”,进行国学创新课观摩研讨、民俗课竞赛评比等教研活动,逐步形成系统化的新式教育模式。如王宅小学坚持每天放民俗音乐、朗诵《弟子规》、操练“弟子操”,通过潜移默化加强学生对中华千年美德的理解认知。

  二、全员参与,始终突出“三个注重”

  一是注重民俗活动。针对当前“洋节日”关注度高、“土节日”少人问津的问题,挖掘传统文化节日的底蕴,努力让民俗文化“有节日气氛、有欢乐味道、有纪念意义”。抓住元宵节、清明节、立夏、端午节等民俗节日,组织开展写春联、元宵汤圆制作、清明果飘香、绘彩蛋·迎立夏、包粽子等民俗节日教育活动,以视频资料、民间传说、实地体验等形式,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对民俗节日和文化的认同感。

  二是注重家庭教育。强调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的“共振”作用,积极探索家校合作新模式。鼓励学校开办“家长学校”。如武阳幼儿园设立“家长助教”活动,每个孩子的家长都要到学校助教一天,给孩子上文化教育课,言传身教让孩子听得懂、易接受。倡导每个家庭学古人“树好家风、立好家训、定好家规”,以礼立家,以德育人。

  三是注重社会参与。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广泛邀请知名人士、退休教师、文化学者、创业青年等走上教育讲台。如熟溪小学开设“道德讲堂”,每月一讲坛,启人生智慧,树育人先锋。该县还组建了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宣讲团,开展宣讲120余次,持续把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宣传教育和践行活动推向深入。

  三、全面挖掘,重点打造“五大基地”

  一是打造以明招文化为依托的“国学基地”。南宋时期,该县形成了以吕祖谦、朱熹等理学大师为代表的明招文化。近年来,明招文化进校园成为该县独具特色的教学举措。历史课讲述明招寺创办、吕祖谦办学以及吕祖谦和朱熹等学者讲学的故事。语文课讲解《东莱博议》(吕祖谦编写的著作,为近代私塾的必选课本)。在教学中,着重宣讲“讲实理、育实才、而求实用”的明招思想,与“求真务实”的现代浙江精神相对接,培养懂文化、有传统、爱创新、勇开拓的新一代青少年。

  二是打造以畲族文化为依托的“民俗基地”。该县有全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乡镇柳城畲族镇,全县畲族人口近2万人。该县每年1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畲族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将民俗学者编著的《畲族礼仪习俗歌谣》印发到每个学生学习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开设畲语传习课;挑选宣平方言(畲语)发言人,进行方言录制和语音标注,开展“标准化”教学;校园活动和文艺晚会均组织学生表演畲族歌舞。在校园文化中充分强调畲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三是打造以地方戏曲为依托的“民粹基地”。重视地方古老戏剧艺术的传承,力争让“梨园故事”一曲接着一曲“唱”。聘请婺剧老演员、婺剧表演专长人士担任校外辅导员。自编婺剧体操、开办婺剧形体训练课、组建婺剧兴趣小组,训练学生的婺剧基本功。每年夏天举办大型的全省婺剧戏迷活动,营造良好的民粹发展氛围。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曾专题报道了该县“婺剧进校园”的成效。在昆曲等其他戏曲方面,也积极开拓学生兴趣,开展相关教学活动。自2011年以来,该县先后获得全国少儿戏曲比赛金奖2个,银奖1个,获得省市级奖项12个。

  四是打造以历史文物为依托的“史学基地”。该县现有延福寺、俞源明清古建筑群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9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省级3个;县博物馆有馆藏文物5669件,居金华市首位。该县注重教育教学活动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发动中小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请各领域专家讲解古建筑的结构、学习国画创作方法、结合文物的历史年代学习《古文观止》等文章,让学生了解认识县域文化资源,提高文化认同,感受传统文化的经典魅力。

  五是打造以非遗物质为依托的“传承基地”。坚持多年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宣传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充分利用13个非遗传承基地、1个国家级和44个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讲课、举办“我身边的非遗”征文大赛、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邀请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课传艺,逐步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效传承机制。

原标题:金华市武义县打造五大基地建设新时代“传统文化校园”

转自:互联网转载 

中国教育数字化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