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4年2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印发《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围绕六个方面部署了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17个重点任务。解读该工作要点对于厘清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公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现实境况及挑战,构建更加健全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者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阐述其发布背景和研究目的,比较三版“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工作要点”的差异(2021年、2022年、2024年版),分析和阐明其不同侧重点,并着重从系统化思维视角论述该工作要点的主要任务,最后从新质人才培养视角反思其对我国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实施路径的启示,以期为加速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助力新质人才培养,推动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数字素养;数字技能;数字鸿沟;教育数字化转型;新质人才;教育强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4)09-0042-08

  作者简介:兰国帅,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河南省教育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河南开封 475004);肖琪、杜水莲、宋帆、丁琳琳,河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河南开封 475004)

  基金项目: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面向智能教育的智能技术助推教学与学习的优化路径研究”(编号:2023-CXRC-12);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资助计划“河南省高校教师数字化转型能力框架构建及提升路径研究”(编号:24A880003);2023年度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互联网+教育’推进河南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编号:232400410019)


  一、问题提出

  在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国政府正在竞相构建完善的数字素养框架,部署提升全民数字素养行动,并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旨在把握未来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早在2021年11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明确提出将开展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相关行动,将其作为立足国情、建设数字网络强国的战略性基础工作。2022年3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部署了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重点工作范围涵盖教育、农业、科技等多个领域,以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人才高质量发展[1]。2024年2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又联合印发《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以下简称《2024年版》),围绕六个方面部署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17个重点任务,明确到2024年底,我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2]。这些工作要点强调了不同时期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发展重点,为我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提供了行动指南。

  当前,我国在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方面面临若干挑战,包括顶层设计缺失、数字鸿沟显著、资源供应不足、培养体系尚未完善、数字道德规范意识有待增强等问题,亟需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政策措施,整体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3]。直面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公民数字素养的现实境况,梳理我国在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方面积累的经验,可为我国构建更加健全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体系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比较三版“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工作要点”的差异(2021年、2022年、2024年版),阐述其发布背景和研究目的,分析其不同时期的侧重点,并着重从系统化思维视角论述《2024年版》的主要任务,最后从新质人才培养视角,反思该工作要点对我国目前阶段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实施路径的启示,以期为加速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助力新质人才培养,打破数字鸿沟,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实践参考。

  二、三个版本的历史演进和侧重点比较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数字素养与技能代表了数字社会中公民在学习和工作中应当掌握的一组能力,包括数字获取、创建、利用、评估、互动、共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素养与能力[4]。提升国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不仅是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人的持续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我国高度重视这一战略任务,2021年至2024年共颁布了三个版本文件,其重心发生了如下转变:从制定和实施基础性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计划(2021年版)到注重深化数字技能的应用并鼓励各行各业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创新(2022年版),再到对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进行全面评估并制定规划(2024年版),但总体目标未变,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2021—2024年三个版本文件对比

20241009131823.png

  (一)积极应对经济数字化转型新挑战,重点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

  随着数字化转型进程的深入推进,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多国制定相关战略,开展数字技能培训,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美国早在2007年就发布《21世纪技能框架》,将数字素养界定为学习者在面对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5]。欧盟2015年发布《数字技能宣言》,将数字素养作为21世纪劳动者和消费者的主要技能,并引入一个针对数字素养的教育框架[6]。英国2019年推出《基础数字技能国家标准》,通过提供免费课程来帮助基本数字技能较低的成年人学习如何在日益数字化的世界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7]

  为应对数字技术时代的新挑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提升公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战略价值,并将其整合到新时代的网络强国、人才强国、数字中国的战略决策和一系列部署当中[8]。2021年版对提高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作出全面部署,重点关注如何提升全民在数字时代的适应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强调数字素养与技能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9]。但仍有部分人群由于地域、年龄、教育水平等各种原因,无法有效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弥合数字鸿沟、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强化数字安全保障成为2021年版需要重点突破的问题。

  (二)初步构建全民终身数字学习体系,加快提升劳动者数字工作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化,数字素养与技能已成为现代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各国逐渐把数字素养纳入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目标中,使其成为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10]。例如,德国在《数字世界的教育战略》中,提出德国学生的“数字素养框架”,详细阐述了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应当学会的数字素养和信息素养,以帮助学生在日益智能化的社会环境中更有效地学习,并获得未来应对职业和生活挑战的相关能力。俄罗斯更新了国家综合技术课程标准,将编程课程纳入小学的综合技术教育并全面实施。法国教育部积极促进与小学计算机编程及机器人有关的校园活动,旨在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11]

  为推动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升数字社会治理水平,2022年版基于2021年版的工作基础,提出到2022年底,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系统推进工作格局基本建立,旨在实现数字资源供给更加丰富,全民终身数字学习体系初步构建,劳动者数字工作能力加快提升,人民群众数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数字安全防护屏障更加坚固,数字社会法治道德水平持续提高,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的新目标[12],以期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加速社会数字化转型,助力网络强国建设,推动教育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共享数字红利,构建智慧社会。

  (三)全面提升数字素养及技能发展水平,夯实新质生产力人力资源基础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国之间的数字素养竞争日益激烈。为应对这一挑战,各个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大投入,通过政策引导、教育资源整合、技术创新等多种手段,以及建设开放教育资源平台、推广数字技能培训项目、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有效提升国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缩小数字鸿沟,减小资源不均衡带来的贫富差距。为全面深化数字教育改革,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工作的系统性和实效性,2024年版顺应全球发展趋势,积极部署提升我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相关行动,重点强调通过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共同分享数字素养提升的成功经验与实践案例,将携手各国共同推动全球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的提升,为国际数字素养提升注入中国动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三、2024年版的主要任务

  在数字时代浪潮下,数字技术正深刻影响和重塑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学习方式。然而,这种变化也会带来隐私数据泄露、教育数字鸿沟扩大、教育公平失衡,以及伦理风险争议涌现等问题。面对数字技术带来的诸多挑战,数字技术对公民的能力构成、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13]。数字素养已不再仅仅是一个选择题,而是关乎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答题。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相关战略规划,开展面向全民的数字素养教育,积极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下一代公民。

  基于国际竞争加剧的形势和前期奠定的工作基础,2024年版以助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部署了6个方面17项重点任务:一是培育高水平复合型数字人才,包括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数字化履职能力、培育高水平数字工匠、培育乡村数字人才、壮大行业数字人才队伍。二是加快弥合数字鸿沟,包括建设数字无障碍环境、提供普惠包容的公益服务。三是支撑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包括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扩展数字消费需求空间。四是拓展智慧便捷的数字生活场景,包括推动数字公共服务普惠高效、提升重点生活领域数字化水平。五是打造积极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包括营造共建共享社会氛围、构建数字法治道德规范、维护安全有序的数字环境。六是强化支撑保障和协调联动,包括完善协同支撑体系、加大优质数字资源供给、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明确到2024年底,要达成我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体系更加健全,数字无障碍环境建设全面推进,群体间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智慧便捷的数字生活更有质量,网络空间更加规范有序的工作目标,以助力提高数字时代我国人口整体素质,支撑网络强国、人才强国建设[14]

  2024年版的发布,为我国全面推进数字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积极助力数字时代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培养和新质人才的培育,对于我国构建更加健全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体系、加速教育数字化转型、培养新质人才、建设教育强国等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思考和路径

  (一)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构筑高层次新质人才培养新生态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教育变革正在深入推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实现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是具有创新能力、知识快速迭代能力,且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驾驭高端、先进设备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15]。科技创新必然依赖具有高水平数字素养、能够充分运用新质生产工具的新质人才,因此,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构筑高层次新质人才培养新生态,有利于推动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首先,需制定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方案,是提高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的关键。有关部门需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群体、不同学历的群体开展调查,掌握他们的数字素养水平和需求,并根据调研结果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出不同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课程,以多元化的培养方式满足不同群体的学习需要[16]。同时,也可组建数字素养导师团队,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确保培训效果的最大化。

  其次,构建数智化时代新质人才培养的良好生态。各个层次的教育部门应承担起培养新质人才的重任,明晰各自所肩负的使命和职责,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教育平台建设,整合最新知识体系,重塑课程框架,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实施针对不同培养目标的培养策略。

  再次,建立科学合理、双向贯通的大中小学新质人才培养机制。该机制应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无缝衔接。通过该机制,教育能够从小学开始就注重新质人才的培养,确保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适应数智化时代的要求,培养出能够引领未来的创新型人才[17]

  最后,加强以素养为导向的数字技术教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关系着其在未来教育工作中的发展潜力。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以提升素养为导向的数字技术教育,是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数智化时代新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可通过更新教学大纲、培训新型教师、引入新教学方法等方式,加强以提升素养为导向的数字技术教育普及和深化。鼓励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开展以提升素养为导向的数字技术教育实践项目,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推进数字无障碍环境建设,弥合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数字鸿沟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教育变革,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然而,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教育资源获取、利用不均衡等教育数字鸿沟问题日渐凸显,严重制约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持续推进和数字教育的普惠均衡发展。因此,为加快弥合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数字鸿沟,使所有人都能平等地获取和使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和服务,全面推进数字无障碍环境建设至关重要。

  首先,应加强数据治理制度建设,优化教育基础设施配置。构建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深化对信息化顶层规划的理解与整合,并对信息化领域工作者的职责进行规范、限制以及制定保障措施,以减少管理风险,并增强信息化管理制度化运行的可行性[18]。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在网络设备建设、硬件设备购置、智能技术投入等方面做好教育经费预算,提供非营利性的全纳教育资源,打造优质数字化学习平台,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19]

  其次,加强无障碍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与保障措施。倡导高等教育机构增设信息无障碍相关课程,深入探索助残助老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应用,旨在培育更多信息无障碍领域的专业人才。同时,积极倡导公益性的信息化教育培训项目,目的是传播信息无障碍的基本理念和知识,增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受益群体在智能技术产品及其应用上的操作能力培训,以提升他们在就业和日常生活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积极鼓励上述群体参与信息无障碍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设计、开发、测试等环节,以促进产品更加贴近用户需求,实现真正的无障碍体验[20]

  最后,出台强有力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化制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为核心,完善国家层面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上下协调、联动有序的政策体系,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化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并通过加强相关标准的宣贯力度和培训教育,开展相关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的推广工作,提高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化意识[21],确保所有人都能平等地利用数字资源和数字技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数字教育公平和普惠发展。

  (三)推动数字公共服务普惠高效,提升数字教育可及性和包容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公共服务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不断优化和升级数字公共服务,是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此,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拓展数字公共服务,推动其更加普惠高效,确保提升数字教育的可及性和包容性,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首先,注重数字公共服务的普及和推广。通过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人们对数字公共服务的认知和使用,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数字公共服务带来的便利和福祉。例如,在社区设立志愿服务中心,帮助开展数字公共服务使用宣传和培训,以提升社区居民数字公共服务使用技能。在学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数字技术相关的培训和课程,帮助提高师生的数字素养水平,以便其更高效、便捷地使用数字工具。

  其次,创新和完善数字公共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注重数字公共服务的持续优化和升级。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保障数字公共服务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不断优化服务整体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例如,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破数据壁垒,放大叠加效应,建立数据系统间的有机衔接,优化数据驱动型资源供给服务,打造双向驱动型的数字文化生态[22]。全面加强数字校园建设,推进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型升级,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科研模式、资源供给服务模式的创新,探索构建绿色、开放、互联、共享的教育新生态,深度融合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与应用,形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数据环境与支撑服务体系,为学校教师与学生提供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新型教育教学环境[23]

  最后,需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数字公共服务要注重与用户的沟通和互动,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及时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有针对性地改进和优化,确保数字公共服务能够持续适应和满足用户的需求。例如,不断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充分发挥数据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利用数据了解师生的不同需求并即时反馈,据此及时调整和优化服务。

  (四)强化数字服务保障体系,筑牢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基座

  随着新兴数字技术的普及,数字化信息空间得以构建,人们日常活动越来越依赖各种网络平台。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数字服务保障流程,以确保服务数字化、运行智能化,从而推动以数字服务、数字监管、数字营商为核心的数字服务保障建设,提升公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加强公民对数字技术的运用,以及助力公民应对数字时代的风险与挑战。

  首先,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多方参与数字素养教育。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汇聚政府、图书馆、教育机构、公益组织、企业等多方力量,采取全方位、综合性的策略与行动。各地政府需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直接投资,设立专项基金,推动公益性项目实施,为各类主体提供必要的系统支持与设备保障。同时,应充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构建区域性的数字素养联合教育系统,有效整合并优化各方资源与技术优势。联合多方主体共同开展数字素养教育,构建一个协同合作、资源共享的数字素养生态系统,促进全民数字素养的普遍提升[24]

  其次,政府要提供政策支持和宣传倡导。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公民提升数字素养,推动数字教育和培训项目的实施。政策支持可包括资金投入、奖励机制、监督评估等。在资金投入方面,提升数字素养是一项综合工程。实施具体培训需要各级政府长期持续的支持和财政投资,同时也需要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各方共同参与[25]

  再次,教育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字伦理和道德意识。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伦理与道德问题,数字伦理和道德构成数字素养教育的核心要素,而增强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同时,也恰恰参与了数字社会伦理观的构建与革新。数字技术在数字素养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带来新的伦理与道德问题,需要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从法律与技术两个方面,对技术参与数字素养教育形成一定的规则与限制,以免出现新的问题[26]

  最后,构建学校数字生态系统,将学校各类教学资源全面数字化和模型化,并将抽象、模糊的教学经验转化为直观、可复制的具象化数据,有利于教师借鉴优秀的教学经验,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全面调用学校多学科资源,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

  注释:本文部分内容来自《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报告网址: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2/content_6933541.htm

  

  参考文献:

  [1]杨磊.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逻辑构建及实现策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4(8):44-47.

  [2]国家网信办网站.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印发《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EB/OL]. (2024-02-23)[2024-07-21].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2/content_ 6933541.htm.

  [3]曹学勤.数字科技服务助力共同富裕问题研究[J].中国信息化,2024(2):32-34.

  [4]佚名.2021年度中国图情档学界十大学术热点[J].情报资料工作,2022,43(1):5-12.

  [5]林波.数字化变革时代的高职扩招人才培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1(3):48-52.

  [6]夏学平.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专家系列解读|多措并举培育数字素养 让互联网持续释放普惠效应[EB/OL]. (2022-08-11).[2024-07-21].https://www.cac.gov.cn/2022-08/11/c_1661844747392538.htm.

  [7]傅瑜倩.英国推出“必备数字技能”证书[J].世界教育信息,2019,32(11):78.

  [8]曹金,胡俊平,董容容.数字时代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路径研究[J].科技传播,2024,16(10):29-33.

  [9]中国网信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EB/OL].(2021-11-05).[2024-07-21].https://www.cac.gov.cn/2021-11/05/c_1637708867754305.htm.

  [10]孙旭欣,罗跃,李胜涛.全球化时代的数字素养:内涵与测评[J].世界教育信息,2020,33(8):13-17.

  [11]王素.智能时代教育改革国际趋势[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9(7):12-15.

  [12]新华社. 四部门联合印发《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EB/OL].(2022-03-02)[2024-7-21]. https://www.gov.cn/xinwen/2022-03/02/content_5676432.htm.

  [13]高欣峰,朱慧敏,庞丹书.教育者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策略的国际镜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7):38-45.

  [14]佚名.四部门:我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J].中国教育网络,2024(1):8.

  [15]姜朝晖,金紫薇.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24,12(1):108-117.

  [16]崔庆林.国外全民数字素养框架内容特点及启示[J].图书馆研究,2023,53(4):97-104.

  [17]祝智庭,戴岭,赵晓伟,等.新质人才培养:数智时代教育的新使命[J].电化教育研究,2024,45(1):52-60.

  [18]聂小林,张金霞,黄倩倩,等.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数字化治理:内涵、框架及路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4,30(4):21-31.

  [19]刘丙利,徐鸿丽.空间理论视域下的数字教育公平:现实表征、逻辑框架与行动路径[J].现代教育技术,2023,33(12):36-44.

  [20]佚名.两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J].中国信息化,2020(10):21-23.

  [21]何碧显.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标准科学,2023(11):71-75.

  [22]汪溢,崔硼.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英国高等教育困境、路向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12):49-58.

  [23]崔巍,郭章记,秦雪,等.区域整体推进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实践与思考——以山东省聊城市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8):48-56.

  [24]王兆轩.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下公民数字素养提升——基于ChatGPT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3(5):78-86.

  [25]张玉玉,刘瑞儒.数字化时代提升全民数字素养的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2):145-147.

  [26]陈武,熊亚丽.面向数字经济的学生数字素养与能力培育:鸿沟、路径与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7):3-9.

  

Building a Solid Digital Found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New Quality Talents:

Interpret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Key Points for Improving Digital Literacy

and Skills for All in 2024

Guoshuai LAN1,2, Qi XIAO1, Shuilian DU1, Fan SONG1, Linlin DING1

(1.Faculty of Educ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Henan;

2.Hen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Policy,Kaifeng 475004, Henan)

  Abstract: In February 2024, the Office of the Central Cyberspace Affairs Commission and other four departments issued the Key Points for Improving Digital Literacy and Skills for All in 2024, which deployed 17 key tasks for improving digital literacy and skills for all in six aspects. Interpreting the key points of this work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larify the realistic situation and challenges of citizens’ digital literacy and skills i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o build a more sound digital literacy and skills cultivation system. The researchers used content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elaborate the background and research purpose of the publication,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editions of the Action Plan/Work Points for Improving Digital Literacy and Skills for All (2021, 2022, 2024), analyzed and clarified their different emphases, and discussed the main tasks of the work poi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atic thinking. At la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quality talents training, it will reflect on its enlightenment to improve the digital literacy and skills for all in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provide a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elping to train new quality talents,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great educational power.

  Keywords: Digital literacy; Digital skills; Digital divide; Educ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New quality talents; Education power

  编辑:李晓萍 校对:王天鹏

原标题:筑牢新质人才培养数字基座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  

中国教育数字化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