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芬兰作为教育水平领先的国家之一,其劳动教育历史悠久。芬兰各学段均具备相应的法律及制度规范,逐渐形成了小学、初中学段以家政课等劳动课程为主,高中学段以综合活动为主的劳动教育体系。总体来说,芬兰劳动教育的实施具有衔接性、综合性、统筹性和时代性特征,且其高质量的劳动教育促进了对学生的全方面培养,为其他国家劳动教育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芬兰;劳动教育;课程标准;教育立法;经验与做法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王曼柳,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杭州,310058)
基金项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国家教育管理决策支撑服务项目2022年度委托课题“国际教育战略行动研究及其数据库建设”(编号:EMIC-YJC-2022013)
芬兰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将劳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国家。其劳动教育历史悠久,并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生存能力为教育目标。在义务教育阶段,芬兰尤其重视劳动教育的作用,其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式等值得深入挖掘。本文重点分析芬兰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宏观背景、实践经验和主要特点。
一、芬兰劳动教育的宏观背景
芬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典型国家。作为教育质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国家,芬兰在教育改革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芬兰1998年颁布的《基础教育法》(Perusopetuslaki 1998)提出,“教授儿童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索、有基本知识和技能、有道德、负责任的社会成员”[1]。这一培养目标在其后多次教育改革中始终得以传承和发展。自2021年秋季起,芬兰义务教育年限延长至12年,年龄延长至18岁,这也意味着所有学生在结束九年义务教育后,还将继续免费就读普通高中、职业学校或其他义务教育课程。这一变革为芬兰开启劳动教育新篇章奠定了重要基础。
虽然芬兰没有与我国语境完全相同的劳动课程的提法,但其手工艺课程(Sloyd或Crafts,也称为劳动技术课程)、家政课程(Home Economics,也称为家庭经济学,即持家的艺术和科学)[2]以及一些综合类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中均涉及劳动教育元素。
芬兰的手工艺课程与其他国家的设计和技术教育、技术和工程教育等课程有相似之处。手工艺课程有时被翻译成“工艺、设计和技术”(Craft, Design, and Technology, CDT),这一说法可以更好地彰显该学科的含义和内容,即包含设计和技术两个方面。该课程以人和实践为基础,以解决问题和挑战为内容的体验式工作产生或创造可用的解决方案。在手工艺课程中,设计涉及基于审美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是整体工艺和教学创新过程的一部分;技术则涉及将技术作为一种方法、工具来理解和使用,以在学生层面设计、制造和创新解决方案,从而支持学生技术素养的发展[3]。
家政学既是一门实践学科,也是一门人文科学。它将家庭及家庭活动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侧重于个人、家庭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家庭活动包括与住房、家务、照料和经济相关的所有物质和非物质行为模式[4]。图尔基(Turkki)描述了这一学科的核心思想,即研究食物、庇护和照顾等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学科[4] 146。设置家政课程的国家认为,家政教育的使命是促进个人和家庭的福利,家政教育与社会发展和家庭幸福息息相关[4] 148。
二、芬兰劳动教育的实现形式
芬兰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可以分为小学和初中、高中两个阶段。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劳动教育为必修课,主要根据2014年最新版《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标准》(Perusopetuksen Opetussuunnitelman Perusteet 2014)的规定,依托家政课程和手工艺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在高年级会涉及消费观念、环境保护观念等衍生领域的知识;部分地方还设置了与劳动教育相关的选修课和综合类课程。在高中阶段,劳动教育主要与社会研究、跨学科课程等结合实施。
(一)以家政课程为载体的劳动教育
芬兰以家政课为载体的劳动教育主要设置在小初阶段,重视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培养。《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标准》对家政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价等作出了详细规定。家政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日常生活所需的实用技能、工作技能、合作技能和知识获取技能,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健康、人际关系、财务以及周围环境的舒适和安全负责。教学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小组为单位,同时兼顾学生自身的基本情况。该课程介绍人类福祉和美好生活的诸多方面,涉及与年轻人和家庭相关的重要问题,与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环境的联系。此外,家政课程教学还会与其他学科合作,并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多个不同领域的知识(见表1)。
表1 家政课程的主要内容[5]
强调实用的日常管理,是芬兰家政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政课程常常包括食物准备,通常是一个学习项目或主题。准备食物时,学生必须测量、混合和加热物质,注意物质间发生的反应,观察随时改变的条件和情况,同时更深入地了解反应中发生的化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基础知识。因此,家政课程不可避免地是一门跨学科课程[4] 153。
以芬兰赫尔辛基市的中学为例,赫尔辛基市根据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标准》对中学进行统一规定和指导,将家政课程的任务确定为培养日常家庭管理、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幸福的生活方式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操作能力。在赫尔辛基市,家政课程可以设为从学前阶段或小学开始的有计划的连续课程。一至二年级,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在家里和学校的生活圈;三至六年级,学生在与家庭相关的各种任务中练习独立活动;七至九年级,学生可以应用、深化和扩展之前所学的知识。其中,七年级的家政课重点学习管理日常生活的基本技能,八至九年级则侧重于加深和扩展知识基础和技能,为基础教育后的生活做准备。家政课程采用体验式方法,强调学习多种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芬兰多样化的文化环境也为家政学习提供了特殊机会。赫尔辛基市的中学将家政教育带出课堂,除了教室,还利用校内的温室、体育馆、餐厅和学校周边的环境,帮助学生发展多种技能,增加互动,并在真实环境中学习日常管理,体验不同家庭和家庭日常活动。
(二)以手工艺课程为载体的劳动教育
芬兰小初阶段还包括以手工艺课程为载体的劳动教育。《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标准》对手工艺课程的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学生需要在手工艺课程中进行设计制作、记录和评估。以2014年课程标准为例,其中,一至二年级注重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使学生具备制作手工艺品的意识和信心;三至六年级侧重理解相关名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消费观念;七至九年级注重学生动手制作,整个过程上下衔接,层层递进(见表2)。
表2 芬兰手工艺课程的规定[5] 146, 270, 430
注:L(Laaja-alainen osaaminen,横贯能力)、S(Sisältö-alueet,内容)、T(toimiminen,活动)
L1:思考与学会学习的能力;L2:文化、交流与表达的能力;L3:照顾自我、经营与管理日常生活的能力;L4:多模态识读能力;L5:ICT信息与通信技术相关能力;L6:工作与创业能力;L7:参与并创造可持续未来的能力
1-2年级:S1构想、S2实验、S3设计、S4制作、S5文档、S6评估;
3-6年级:S1构想、S2计划、S3实验、S4制作、S5应用、S6文档和评估;
7-9年级:S1 创新、S2 设计、S3实验、S4文档和评估、S5制作、S6职业安全、S7创业学习、S8意识与参与。
芬兰赫尔辛基市在设计手工艺课程时,根据《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标准》的规定,通过多功能设备、机器、工作工具和环境,使学习制作多材料手工艺品和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成为可能。学生可以在手工艺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观察和借鉴日常生活、自然和人文建筑,使用移动设备(如平板电脑)练习制作3D图纸和模型。教师在教学中会与校外专家和各方合作探索学习项目,支持学生学习和跨越学科界限完成作品。学生还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展览和公司了解制作工艺。例如,赫尔辛基市的奥林科拉赫蒂学校在8-9年级开设了“手工艺进修课(设计课程)”选修课,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服装设计、电子纺织品设计和室内设计来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强调学科融合和综合素养的劳动教育
强调学科融合和综合素养的劳动教育主要针对高中生,并以手工艺课为主要载体。手工艺课程不是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但有些高中会与其他教育提供者(如基础教育学校或大学)合作安排。因此,对该学科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参加手工艺课程,并通过国家手工艺文凭课程获取相应文凭。该文凭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有机会在特定考试中展示对该科目的兴趣和能力。高中阶段文凭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形式由国家教育部门确定。文凭考核的主题每年都不同,一般会在下一个学年的春末发布。
例如,2018—2019年国家工艺文凭课程考核的主题包括五个可选题目,前四个分别是“微型模型”“光、阴影和表面”“发送器”“越野车”,第五个主题对所有科目文凭开放,并与欧洲文化遗产年相关,题目是“当历史与未来相遇——你的遗产是什么”[3] 31。
另外,在高中阶段,劳动教育还体现在各高中学校特色选修课中。以南塔皮奥拉高中(South Tapiola High School,Etelä- Tapiola)社会研究的选修课“尼泊尔项目”为例,其主要目标是帮助尼泊尔无种姓儿童完成小学和义务教育,尼泊尔小组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志愿工作,如在公共活动中出售咖啡和糕点来筹集支付给尼泊尔达利特社会福利组织(Nepal National Dalit Social Welfare Organization,NNDSWO)的补助金,每年大约4000欧元,这些钱会通过该组织交给接受赞助的学生。2020—2021年,在新冠疫情全球暴发的背景下,南塔皮奥拉高中的学生通过组织卫生纸销售活动筹集资金,向尼泊尔进行了捐赠。
(四)通过立法与政策保障劳动教育实施
芬兰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立法政策有两大特点:一是注重通过法律形式保障劳动教育的实施;二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分工明确。中央政府负责制定相关的课程标准,包括不同阶段劳动课程的内容和目标等;地方政府则负责劳动教育的开展和落实,可以确定当地的选修课程。
1.小初阶段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法律政策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芬兰较早通过法律形式保障劳动教育的实施。1886年,芬兰将手工教育纳入国家法律,规定全国民众学校都要开设手工课程。手工课成为芬兰中小学生日常学习的必修科目,其内容侧重点因性别不同而有所区别。男生的手工课内容主要包括木工、金工、农具制造等,女生的手工课内容主要包括针织、缝纫、布艺等[6]。
芬兰劳动教育总体上呈现出性别差异减少、轻重手工课程融合的趋势。1970年,芬兰进行国家课程改革,维持了原有的“轻手工”和“重手工”双轨课程系统,但不再根据性别来划分课程内容。1994年,芬兰再次进行课程改革,逐步建立“轻手工”与“重手工”两类课程融合的模式(Crafts: Textile and Technical Work)。1998年,芬兰颁布的《基础教育法》第11条,明确将手工艺课和家政课列入基础教育课程。2004年,芬兰针对以往十年的实施弊端,以《基础教育法》为基础研制出台了《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标准》。这次国家课程改革,明确将“轻手工”和“重手工”融合为一门统一的必修课程,也就是现在依旧沿用的“劳技课”[2] 72。2014年,芬兰最新版的《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标准》和《高中教育核心课程标准》均面向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更加注重学生跨学科融合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横贯能力[7]。所谓横贯能力,是指一种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强调多种能力的融合和贯通,强调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迁移,是情感、意志、价值观等综合素养的具体体现。同时,横贯能力也是一种贯穿不同学科和领域所需要的通用能力,主要包括七大能力:思考与学会学习的能力(L1);文化、交流与表达的能力(L2);照顾自我、经营与管理日常生活的能力(L3);多模态识读能力(L4);ICT信息与通信技术相关能力(L5);工作与创业能力(L6);参与并创造可持续性未来的能力(L7)[8]。家政课和手工艺课程的设置则严格对标这七项核心素养。
2.高中阶段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法律政策
同小初阶段一样,芬兰较早地在法律上对高中阶段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养成做出了相关规定。芬兰1998年颁布的《高中法》(Lukiolaki 1988)第11条,将技术课程作为高中生的选修课程。2019年颁布的《高中教育核心课程标准》(Lukion Opetusuunnitelman Perusteet 2019),虽然未像小初阶段的手工艺、家政课程那样,将技术、手工艺等劳动类课程单独列为一个板块或学科群,但其社会研究和跨学科课程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劳动能力,更加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同样对标芬兰国家核心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七项横贯能力。
三、芬兰劳动教育的主要特色
(一)劳动教育阶段注重衔接性
芬兰劳动教育循序渐进,符合相应学龄段学生的发展特点,注重学段之间的衔接性。芬兰从学前阶段就开始重视启蒙学生的劳动能力和生存能力,为其后的劳动教育奠定基础。手工艺和设计是芬兰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儿童为中心,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想方设法鼓励幼儿以自己的想法和各种表现形式作为自己设计和制作的基础,在各种课程中锻炼儿童的劳动能力。进入小学后,一到二年级要求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三到六年级要求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挖掘自身兴趣,形成良好的劳动道德;七到九年级要求形成初步的职业观念;高中阶段将劳动能力的培养融入公共活动和综合类课程。从学前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启蒙到高中阶段的劳动精神培养,确保芬兰学生可以接受持续性、系统性的劳动教育。
(二)劳动教育内容注重综合性
芬兰劳动教育具有综合性特征,其课程内容不可避免地涉及其它科目的知识。例如,上文提到的家政课程,学生在食品制作过程中会用到化学等领域的知识。芬兰也在其跨学科课程中积极挖掘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例如,引导学生利用物理知识研究大气和温室效应的相关概念,以地理知识探索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视觉艺术课、手工艺课程中创造环境手工艺术作品[9],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芬兰劳动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需要对标七大横贯能力,这也意味着劳动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还要在课程内容中结合读识能力和ICT信息通信技术能力等进行培养。因此,芬兰劳动教育既积极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并融合在其他综合课程中。
(三)劳动教育资源强调统筹性
一方面,芬兰注重为学生创建社会化的、多元开放的劳动教育环境。芬兰大多数综合学校都为学生提供至少两间教室,一间是轻手工教室,供学生学习服装设计、缝纫、编织等;另一间是重手工教室,供学生学习木工、机械、电焊等。手工课程开展的环境随具体学习任务转移,不仅在手工教室中,还与社会实践基地相结合[6] 47。另一方面,芬兰劳动教育师资条件优越,芬兰大学开设的家政学和手工艺学都在教师教育范畴之内,赫尔辛基大学和东芬兰大学设置了全职家政学教授以及家政学硕士学位[4] 147,另有三所大学也设置了手工艺学硕士学位[4] 125。由于劳动类课程的综合性,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更注重全科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在家政学大学课程中,学生还需要学习生物学知识和科学知识。
(四)劳动教育目标突出时代性
芬兰劳动教育改革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对劳动教育工具和目标设计进行了改革。在工具方面,芬兰积极利用创新科技,将3D打印、智能服装等新要素引进劳动课程,从而提高学生对新科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在目标方面,七大横贯能力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大趋势,有利于培养适合未来社会的人才,与21世纪核心素养高度重合。芬兰劳动教育的目标也不仅局限于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还包含价值观、情感态度以及对未来影响力的塑造,充分彰显了时代性。
参考文献:
[1]芬兰教育文化部(opetus-ja kulttuuriministeriö).Perusopetuslaki.1998.2 §: Opetuksen tavoitteet[EB/OL].(2023-02-01).[2023-02-10].https://www.finlex.fi/fi/laki/ajantasa/1998/19980628.
[2]王岩.构建面向核心素养“五育融合”的劳动课程——以当代芬兰中小学劳技课为例[J].劳动教育评论, 2020(02):69-82.
[3]Porko-Hudd M, P?ll?nen S, Lindfors E. Common and holistic crafts education in Finland[J].Techne Serien A, 2018, 25(3): 26-38.
[4]Eija Kimonen, Raimo, Nevalainen. Reformi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M].Sense Publishers,2017:145-146.
[5]Opetushallitus.Perusopetuksen Opetussuunnitelman Perusteet 2014[EB/OL].(2014-12)[2023-02-10].https://ops.edu.hel.fi/wp-content/uploads/2016/01/163777_perusopetuksen_opetussuunnitelman_perusteet_2014.pdf.
[6]杨艺.芬兰手工课程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劳动教育的启示[J].教育观察,2021,10(27):46-48.
[7]徐建香,田依林.芬兰中小学手工劳动技能课的分析与启示[J].教学与管理,2021(36):120-124.
[8]冯惠敏,郭洪瑞.芬兰国家核心课程改革中横贯能力的培养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10):8-14.
[9]黎诗敏,施雨丹.从历史中走来:芬兰劳动技术课程改革及现实挑战[J].外国教育研究,2021,48(07):43-57.
Systematic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innish Labor Education
WANG Manliu
(College of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Abstract: As one of the countries with the leading education level, Finland has a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in labor education. Each school section has corresponding laws and institutional norms, forming a labor education system that focuses on labor education courses such as home economics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On the whole,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Finl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hesion, comprehensiveness, coordination and times, whose high quality labor education promote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 all aspects, thus providing ideas and methods for other countries to carry out labor education.
Keywords: Finland;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s; Educational legislation;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责任编辑 郭向和 校对 姚力宁)
原标题:芬兰劳动教育的体系化开展与特点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