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技术计划是新加坡基础教育数字化的最新战略规划。该计划着力从顶层规划、推进机制、经费支持三个方面构筑保障体系。在实践举措上,该计划通过配备数字学习设备、建立数字学习空间和应用自适应学习系统助推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通过推进电子教学法助力实现数字技术条件下赋能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新范式;通过实施数字形成性评价、数字化校本评价和数字化全国性考试等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字化评价体系。从发展经验来看,教育技术计划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教育与技术的和谐融合、数字化平台开发与应用的平行推进、政策设计与细节管理的有效融通,为新加坡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了新坐标。

  关键词:新加坡;教育技术;电子教学法;数字学习;学生学习空间

  中图分类号:5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易朝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广州,510631),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江西赣州,341000);马早明,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港澳台教材综合研究基地负责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广州,510631)

  基金项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管理与决策研究服务专项2022年度委托课题“东南亚地区教育战略行动研究及其数据库建设”(编号:EMIC-YJC-2022012)


  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功,与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密不可分。长期以来,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将先进教育教学技术融入基础教育全过程,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内涵得以不断丰富和深化,推动了教学和学习方式的深度变革。新加坡从1997—2020年间先后推出四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Masterplan for ICT-in-Education,MP1-MP4),技术背景也逐步实现了从信息化向数字化的转型迈进,其第四期发展规划(2015—2020年)更是为培养“为未来做好准备和负责任的数字化学生”奠定了有益基础[1]。作为接续性计划,2019年新加坡教育部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更名为教育技术计划(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描绘了2020—2030 年未来十年的基础教育数字化发展愿景,通过引导中小学技术生态系统和关键数字学习平台的发展,持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范式[2]

  一、新加坡教育技术计划的保障体系

  新加坡致力于打造有效服务教育技术计划发展的综合保障体系,不仅通过制定顶层规划为其提供宏观指引,还从管理体制和建设力量出发构建推进机制,并在经费支持方面兼具稳定投入与重点资助的双重特点。

  (一)顶层规划:描绘愿景与明确要素

  新加坡教育部极为重视基础教育数字化战略发展的顶层规划,希望通过描绘发展愿景和明确促成要素等举措为教育技术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的宏观指引。

  第一,描绘基础教育数字化发展愿景。教育技术计划提出,2020—2030年,数字技术将大力强化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生自身、教师、学校也将承担新的角色。其中,学生作为面向未来的数字化学习者,内在学习动机将得到增强,并能独立管理和监督自我学习。教师将成为学生数字学习体验的设计者和促进者,在学习体验的设计方面,教师可设计赋予学生学习能力的物理和虚拟学习环境并定制教学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学校将构建学生能随时随地学习的响应式环境,为此,一是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并响应变化的教育技术规划流程;二是开发支持无缝学习的学校环境,重新构想学习空间以丰富课堂以外的学习互动。

  第二,明确基础教育数字化促成要素。新加坡注重通过教师、家长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主体的积极作为,促成教育技术计划的预期结果。一是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推行电子教学法,培养教师分析、解释学生学习和评估数据的能力,从而制定干预措施,并不断改进增强学习体验的设计;二是加强网络健康和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数字安全和责任意识;三是加强学校与家长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伙伴关系,除采取措施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外,还应建立行业合作伙伴和社区利益相关者网络,以提供真正的学习机会并解决所有学校的数字包容问题;四是创建响应式结构和流程,在发展策略上,构建响应迅速的学校环境,使学校的系统和流程不仅能开展传统教学,还能够通过数字技术支持个性化和互联的学习,同时建设未来教室(Classroom of the Future, CotF),将敏捷方法(Agile methodology)的精神和原则融入教育技术计划的设计和治理结构中,以支持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范式。

  (二)推进机制:集权管理与多元共建

  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管理系统造就了新加坡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对教育技术计划建立“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也成为教育集权管理的必然产物。新加坡教育部负责相关法律法规和发展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同时统筹资源投入以提升发展条件。教育部教育技术司牵头实施该计划的总体规划,下设教育技术发展科、信息通信技术培训科、基础设施建设科等分支机构。其中,教育技术发展科推荐可引入学校课程的新型教育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培训科在学校推广新技术并指导协助教师课上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科负责数字化基建规划和项目实施。各部门按要求定期会面,汇报最新进展并针对各自领域难题商讨应对策略。

  同时,教育部重视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构建多元共建机制。首先,多管齐下鼓励学生家长的积极参与,通过利用多种宣传沟通渠道,提高家长对数字素养培养工作以及数字技术支持学习的优势和风险的认识;通过提供资源和建议,使家长成为学生在家利用数字技术有效学习的“家庭指导”。其次,与社区共建支持网络,例如图书馆、研究中心、科技活动中心等社区机构都可以成为活跃的社区合作者,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3]。再次,培养与国内外科技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教育技术计划活化技术赋能。例如,与新加坡电信、新加坡ST电子、英国软件公司Civica、美国惠普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最后,加强与教育研究机构的战略合作,如推动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机构开展教育研究,并鼓励这些研究机构与各中小学校进行战略对接合作。

  (三)经费支持:稳定投入与重点资助

  新加坡长期以来将稳定的资金投入视为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自1997年实施首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以来,教育部不断加强经费投入保障,用于学校教学的软硬件升级和教学创新项目,以及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培训。如MP1总体规划投资20亿新元,资金被指定用于购买计算机、学校全面联网、物理改造、软件和课件以及教师培训,每年额外投入的600万新元用于更换和维护硬件、培训教师以及为学校开发新的数字资源[4]。从资金拨付方式来看,教育部将大部分资金直接划拨给学校,赋予学校较大的支配权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但学校必须通过提交年度计划来规划资金使用,同时教育部建立专门的问责制度以防止资金的不当使用。

  教育技术计划在赓续上述优良传统的同时,在经费支持方面也不断形成新思路和新举措,尤其倾向于在个人数字教育设备投入上进行重点资助。例如,该计划倡导学生增加个性化数字学习活动,教育部因此于2020年初启动了面向中学生的个性化数字学习计划,提出到2021年底,每个中学生都拥有符合学校规定的个人学习设备,可实现与国家电子学习平台,即新加坡学生学习空间(SLS)以及其它教育技术联通使用。目前,个人学习设备包由苹果iPad、苹果触控笔及三年保险服务等五个部分组合而成,增强型售价为857.52新元,要求从政府授权供应商处统一购买,学生可通过个人教育储蓄账户支付。教育部2020—2022年连续三年为每个学生额外提供了200新元的账户充值,参加教育部经济援助计划的相对贫困家庭学生还可另外申请补贴,最高标准为350新元[5]

  二、新加坡教育技术计划的实践举措

  (一)助推个性化自主学习

  教育技术计划主要从推广应用数字学习设备、建立学生学习空间以及应用自适应学习系统三个方面,着手打造基础教育数字化学习环境,助推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

  第一, 推广应用数字学习设备。作为教育技术计划的子项目,个性化数字学习计划旨在支持学生使用个人数字学习设备随时随地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确保这些设备能够有效服务学生学习,新加坡教育部资助开发了专门的设备管理应用程序,要求每名学生随机安装。该应用程序包含移动设备管理服务、课堂管理服务、使用管理服务三个关键服务组件。移动设备管理服务有两大功能,一方面促进必要的教学应用程序自动安装,另一方面可有效隔离恶意软件和有害内容的侵害,保护学生个人设备和移动学习内容的安全。课堂管理服务的核心在于通过“Eyes Up”功能支持教师课上借助屏幕共享和使用痕迹追踪等操作,对学生个人数字学习设备的使用进行管理和监控,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成效。使用管理服务具有多重功能,一是通过屏幕时间控制功能帮助学校和家长更好地监管学生课外使用设备的时长,二是学校和家长可另行安装应用程序将设备应用限定在学习服务范围内,三是通过安全搜索和网络内容过滤功能保护学生的网络学习安全。此外,它还嵌入了其它学习应用程序,例如Student iCON为每名学生提供了可以访问的谷歌工具套件,包括带有统一域名的电子邮件地址和提供微软办公软件个人使用账户的Microsoft ProPlus,还可获得一个Zoom免费帐户,享有单次最长40分钟的视频会议权限。

  第二,建立学生学习空间。学生学习空间是由教育部和政府科技局共同开发的中小学在线学习门户网站,面向全国学校系统开放,通过提供数字学习资源和交互式学习工具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新模式。一是提供中小学主要学科优质课程资源的访问权限。除电子教科书外,还包括视频、在线作业等资源,使学生能自主灵活地学习,成为“为自己负责”的学习者。二是支持教师的及时指导。通过SLS渐进式测验(progressive quiz in SLS)、智能指导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等程序,教师能够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精确干预。三是为学生与同伴及教师进行沟通提供交互式工具。学生可以借助互动思维工具(Interactive Thinking Tool, ITT)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如绘画、录音、文本等)与同伴及教师分享学习成果、讨论学习困惑以及交流学习技巧等。例如,尤索夫依萨中学以提高学生STEM能力为目的,专门设计了学生专用小型科学实验手推车,支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开展科学实验,如收集与测量学校周边的水样数据,通过互动思维工具展示实验素材、提出问题、分享发现等[6]

  第三,应用自适应学习系统。自适应学习系统的原理是通过评测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然后基于不同的能力水平推送差异化的学习路径、课程等。为支持教育技术计划下中小学生的差异化学习,新加坡教育部与人工智能教育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开发了新的自适应学习系统,该系统为所有学生提供同一套精心制作和可测试的学习资源,在功能上表现为三个方面[7]:一是个性化学习时间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速度定制个性化学习时间表,允许速度快的学生持续开展进阶学习;二是自动反馈编程(Auto-Feedback Programming)。编程语言加机器学习技术的组合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自动反馈,识别学生的错误,简要分析错误原因,并提供自行修改提示,此功能对于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而言尤为必要;三是“选择自我叙事”(Choose Your Own Narrative)功能。系统允许学生按照个人节奏学习,“智能导师”可以通过分析学习表现为学生提供参考性的最佳学习路径,同时也支持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材料、参考网站乃至评估任务。

  (二)推进电子教学法

  电子教学法是新加坡2020年启动的“教育工作者未来技能”的六个实践领域之一,也是教育技术计划的首要促成因素。电子教学法是指以学习科学为理论基础,指导中小学教师利用数字技术设计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教学实践,创造更具参与性、联系性和反思性的课堂,以培养面向未来的学习者。为推进教师实施电子教学法,教育部教育技术司发布《电子教学法指南》(Guide to E-Pedagogy),其中的《SLS教学支架2.0》(SLS Pedagogical Scaffold 2.0)进一步明晰了电子教学法的实施框架,指导教师实施促进自主学习的电子教学法。

  第一,构建电子教学法实施框架。电子教学法实施流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设计学习目标。教师从两个维度进行,一是依据21世纪能力素养、数字素养框架与课程大纲确定学生应当掌握的关键概念、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学习目标;二是依据学习任务确定学习体验方式。《SLS教学支架》提出习得、协作、讨论、探究、实践、产出六种学习体验方式,教师可以依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采用不同方式。第二阶段是利用数字技术促进自主学习。教师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依据“激活学习、促进思考和讨论、促进学习展示、监控并提供反馈”的四步自主学习流程,选择适宜的技术设计教学活动;二是充分考虑有效支持学生与内容、同伴、教师、社区等交互的需求,选择适宜的技术以促进自主学习;第三阶段是评估学习效果。教师作为反思实践者,利用技术收集学生学习的证据,如作品、数据等,以进行课程回顾和改进[8]

  第二,推进电子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新加坡教育部初期选取了八所学校进行电子教学法试点,以其中兰花公园中学数学课“图形中的角度”(angles within a diagram)习得学习体验为例,其采用自主学习四步流程实施电子教学法的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可视化抽象概念以激活学习。学生登录SLS,其屏幕上会显示一个四边形,学生可以随意拖动每个角来改变四边形的形状和大小,但无论他们如何操纵图形,结果显示所有内角之和始终为360度。第二步,教师设置针对性的问题促进思考和讨论。学生利用“GeoGebra”等数字工具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并使用SLS填入答案,学生通过交互式思维工具可以匿名查看彼此的答案、发表评论或提出问题,匿名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更高水平的心理安全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就关键的学习点引导课堂讨论。第三步,教师设置有意义的作业促进学习展示。学生可通过SLS测试工具展示他们对作业问题的理解,并通过SLS交互式思维工具将他们的理解应用于真实世界中的问题。第四步,教师监控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通过热图(Heatmap)实时监控每个学生给出的答案,如果热图上满是绿点,则表示每个人都答对了,课程继续进行;满是红点则表示每个人都答错了,教师需要重新教授这个概念;如果大部分是绿色,有一些红点,说明有部分学生需要辅导,教师能知道他们是谁并进行相应的干预[9]。电子教学法通过加强学习互动、促进自主思考和讨论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课堂体验。未来几年里,新加坡教育部将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向所有中小学推广这种新的教学方式。

  第三,提供电子教学法的专业发展支持。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合格教师”,因此,为支持教师更好地掌握电子教学法,新加坡教育部提供了多途径的专业发展支持。一是提供丰富的电子教学资源。为了帮助教师快速有效地获取电子教学理念,设计了电子教学设计卡[10];为了帮助教师加强电子教学法的课堂实践,教育工作者未来技能面向所有学习者门户网站(One Portal All Learners,OPAL2.0)为教师提供了电子教学法在线自定义进度课程、微学习单元、新加坡教学实践等专业发展资源。二是搭建经验共享平台。学习设计师圈是新加坡教育工作者的共享家园,他们聚集在一起,通过技术分享、学习和设计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注册并加入社区,以获取课程创意、分享课程以获得反馈,并通过精选资源了解更多关于电子教学法和技术的信息[11]

  (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字化评价体系

  教育技术计划在评价体系上延续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但显著提升了数字技术的融入水平,形成了以下三种主要的数字化评价方式。

  一是数字形成性评价。数字形成性评价就是利用数字技术收集和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动态信息,根据先前的成就和预期及非预期的学习成果对其进行评价,为师生提供及时反馈以调整改进教学方式。具体实施步骤包括设定预期的学习成果和标准,利用数字工具评价学习过程,提供推动学生进步的反馈。例如,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教育研究办公室受教育部委托,开发了一款名为“我的小组合作伙伴”(MGB)的数字形成性评价工具。该工具契合团队和自我诊断学习,适用于任何包含2~6个月协作探究任务的学习主题,拥有的八大功能能够对整个学习进程进行形成性评价和反馈。核心评价流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于团队的具体体验。教师为学生团队任务提供资源课程的页面,学生借助MGB chat进行在线讨论;第二阶段是建立自我和团队意识。通过MGB上的评分功能,学生可以根据最近的团队合作活动对自己和团队成员进行评分,并匿名提供同伴评价,所有评价最终按照团队合作的组织协调能力、相互绩效监控能力、建设性冲突和团队情感支持四个维度汇总到个人和团队微档案中,以提高学生对其个人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认识;第三阶段是自我和团队反思及理解。在MGB“反思空间”的指导下,学生首先反思从个人和团队微观资料中反映的信息,然后教师鼓励学生采取可行措施改进面向未来的团队行为;第四阶段是团队及自我成长与改变。教师鼓励学生通过MGB继续开展团队项目,团队合作进展状态检查功能可以帮助监控学生个人和团队的改进情况,这构成了改变个人和团队态度及行动的关键机制。目前,MGB已在六所中学实施,研究团队对其中两所中学的20名教师和413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可视化的同伴反馈及团队合作监测工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并且它在追踪并提供后续行动建议上为教师提供了专业性的支持,在提高教师对学生的洞察和理解等方面成效显著[12]

  二是数字化校本评价。中小学支持教师通过SLS平台开展数字化学业测试,推进实施校本数字化评价。在SLS平台上进行校本数字评价的流程包括四步:第一步是创建试题。试题来源有三种,其一,教师直接在SLS平台上自行编制测验题;其二,教师对SLS中的题库进行改编;其三,教师把纸质试题电子化后上传至SLS,平台审查通过即可使用。第二步是实施数字化考试。将电子试卷分配给现有班级组或SLS临时创建的班级组,具有“共同教师”权限的监考教师在“日程”程序下预设考试时间,在“评价设置”程序下将电子试卷设置为“评价”状态,考试期间学生只有点击“桌面工程师”快捷方式后才能进入SLS考试系统完成考试。第三步是电子评分。封闭性试题系统会自动评分,开放性试题将由教师通过电子标记进行评分,过程中会使用到“注释”工具中的三种颜色,红色代表理解错误,绿色代表独到见解,蓝色代表观点可以进一步改进,“教师反馈”功能支持教师给予总评成绩和评价反馈。第四步是电子评价反馈查看。评分完成后,教师将电子试卷从“评价”状态改回“作业”状态,学生即可查看试卷评分和评价反馈[13]

  三是数字化全国性考试。新加坡考试和评估委员会大力推进全国性考试的数字化建设,致力于通过网络化和电子化考试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更真实的评价[14]。从发展方向来看,数字化建设分为电子化口试、电子化笔试和实用类考试三种。截至目前,电子化口试已经覆盖新加坡所有官方语言(英语、马来语、汉语、泰米尔语)科目以及小学毕业考试、新加坡-剑桥教育证书考试等国家级考试中的口语能力测试,在形式上实现了更为丰富、更具意义的交互。在电子化笔试方面,考试和评估委员会在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普通水平(GCE O-Level)和高级水平(GCE A-Level)两项考试中引入了计算机写作和翻译考试,并取得了积极反馈。但基于线上平台的实用类考试目前仍仅限于计算和注册会计师等少数实用类课目。

  三、新加坡教育技术计划的主要经验

  (一)学生中心:“教育+技术”的和谐融合

  新加坡教育部在基础教育数字化推进过程中坚持“教育第一,技术第二”的指导思想,在数字化变革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计划从顶层规划到政策落地,始终坚守技术服务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本质,希望通过教育和数字技术的融合推进“有温度”的数字化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全面、个性化的发展。

  在顶层规划上,围绕学生中心的发展愿景,教育技术计划强调通过技术创新教学法以提升教学效果和效率,利用数据驱动掌握学生的兴趣和态度从而激发学习动机,通过技术“定制”学习体验满足每名学生的特定需求,通过技术开发创设学习体验让学生的学习与社区和世界联系起来。在实践举措上,个性化数字学习计划、学生学习空间、自适应学习系统等一系列数字技术工具的开发都紧紧围绕技术赋能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个性化学习体验的核心理念。数字技术支持下的电子教学法,旨在让中小学教师更好地聚焦于借助数字技术创造新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更为活跃且更具深度的自主化与个性化学习。而数字形成性评价通过数字技术持续收集学生的学习进度数据、监控学习过程并提供及时反馈,可有效支持学生的学业进步。

  (二)平行推进:数字化平台开发与应用同步进行

  教育技术计划遵循平行推进的实施思路,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数字化平台开发的同时,全力推动其在教学、学习与评价中的应用全覆盖。

  教育部邀请高校、中小学校、教育专家和科技企业组成共同体,设计开发了多种基础教育数字化应用平台,并积极推进这些平台在教学范式变革、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科学化学生评价等方面的有效应用。例如,教育部为全面有效地推广应用学生学习空间平台,分别推出了《学生学习空间教学支架2.0》《激发有不同学习需求学生的声音——学生学习空间特色资源指南》《学生学习空间学生互动思维工具指南》和《学生学习空间中的校本电子评估》等全套化使用指南。

  教育部在推广应用过程中,还尤为重视应用安全的管理,从网络健康、教学管理、家长监护、专门程序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为加强中小学生的数字安全、保障和责任,教育部在2021年《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中融入了网络健康教育特色模块,涵盖网络使用、网络身份、网络关系、网络公民、网络伦理等主题。同时新加坡网络安全局与教育部及新加坡警察部队和信息通信媒体发展局(IMDA)等机构联合网络安全意识联盟成员,为学生开发了辨别网络世界的危险以及如何保持在线安全的资源包,主题涵盖常见的网络威胁、基本的网络技巧、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新加坡网络安全局还通过举行集会演讲或向学校推出“安全在线快闪”“移动展位”和“戏剧短剧”等项目,支持学校开展网络安全课程。在网络环境安全建设方面,新加坡一方面成立专门的国家网络安全机构,如2009成立的新加坡信息通信技术安全局、2015年成立的新加坡网络安全局;另一方面,通过发布《2012 年个人数据保护法》《2018年网络安全法》《2021 年个人数据保护条例》《2021 年个人数据保护(数据泄露通知)条例》等法律法规确保网络环境安全。为了提高与家长的协同效应,教育部定期发布面向家长的个人学习设备倡议简报,提议家长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数字习惯榜样,并指导家长协助在孩子的个人学习设备上安装设备管理应用程序,通过过滤有害的在线内容、限制屏幕使用时间等功能为学生提供安全的数字学习环境。

  (三)政策落地:政策设计与细节管理的有效融通

  为确保教育技术计划落地,新加坡教育部在科学设计政策规划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实施细节的管理,以有效联通政策规划与政策实施。

  例如,为有效落实个性化数字学习计划,一方面,教育部鉴于设备主要用于学习和教育而非高端产品,使用批量招标降低价格;另一方面,并未简单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而是根据学生的家庭收入情况制定了差异化的资助政策,不仅允许学生从个人教育储蓄账户支付购买设备的费用,还为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提供进一步补贴,确保他们无需自付费用,从而保证了每名学生都能配齐教学和学习所需的数字化个人设备。此外,为了全面实施电子教学法,《电子教学法指南》为不同准备情况的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差异化的实施指导。初级水平强调“教师可以设计技术增强的学习活动”,侧重于技术辅助教学,即依据关键技术应用(Key Applications of Technology,KAT)选择技术工具达到预期学习目标及捕捉学生的学习情况。中级水平强调“教师以自主学习过程为指导设计技术增强的学习活动”,侧重于利用技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技术应用的重点从教转向学。高级水平强调“教师设计出技术增强的学习体验”。教师采用自主学习流程依据学习任务设计不同的学习体验方式,再将系列活动整合起来达成学习目标。

  教育技术计划作为新加坡基础教育数字化的最新战略,体现了政策延续的高效性和持续的迭代创新。一方面,中央集权的政府在政策制定、经费投入等顶层规划上具有绝对权威,有利于新加坡基础教育数字化变革的可持续性,能够确保数字化基建、数字化资源平台、数字化教学创新等方面得到不断延续完善。另一方面,新加坡与时俱进推进政策的迭代创新,从注重学校数字化设备普及到学生个人设备普及,从注重试点学校的局部数字化教学创新到全域推进,从注重数字化硬件建设到数字化在教学、学习与评估全面融入,构建起了新加坡基础教育数字化的新坐标。


  参考文献:

  [1]高芳. 教育技术实用与协同创新的多元化发展[M]. 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2020: 108.

  [2]Ministry of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journey[EB/OL]. (2021-12-21) [2023-03-24]. https://www.moe.gov.sg/education-in-sg/educational-technology-journey.

  [3]Ministry of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EB/OL]. (2022-12-14)[2023-03-22]. https://www.moe.gov.sg/education-in-sg/educational-technology-journey/edtech-plan.

  [4]Powell A, Barbour K M. A Case study of e-learning initiatives in Singapore’s secondary schools[C]//KENNEDY K., FERDIG E G.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K-12 Online and Blended Learning[M]. Pittsburgh: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ETC Press, 2018: 631-644.

  [5]Hougang Secondary School. Personal Learning Device (PLD) Initiative[EB/OL]. (2022-10-23)[2023-04-03].https://www.hougangsec.moe.edu.sg/quick-links/PLD-Initiative/pld-initiative/.

  [6]SCHOOLBAG. Let students’ curiosity fuel their learning[EB/OL].(2021-11-19) [2023-04-10].https://www.schoolbag.edu.sg/story/let-students-curiosity-fuel-their-learning.

  [7]AICET. Adaptive Learning[EB/OL].(2022-04-16)[2023-04-11]. https://www.aice.aisingapore.org/projects-2.

  [8]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vision, MOE. Guide to e-Pedagogy[M]. 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22:15.

  [9]Ong Ye Kung. Learn for Life–Ready for the Future[EB/OL]. (2020-03-04)[2023-04-10].https://www.moe.gov.sg/news/speeches/20200304-moe-fy2020-committee-of-supply-debate-response-by-minister-for-education-ong-ye-kung.

  [10]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e-Pedagogy Design Cards[EB/OL].(2022-01-03)[2023-04-13].https://go.gov.sg/epedagogyinfographic.

  [11]SgLDC. SG Learning Designers Circle[EB/OL].(2020-11-15)[2023-04-13].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sglearningdesigners/.

  [12]Singteach. MGB for nurturing teamwork competencies in learners[EB/OL]. (2021-04-23) [2023-04-13]. https://singteach.nie.edu.sg/2021/04/21/my-groupwork-buddy-mgb/.

  [13]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School-Based e-Assessment (e-SBA) in SLS[EB/OL]. (2022-10-25)[2023-04-13]. https://www.learning.moe.edu.sg/sls/media/images/UpdatedAssets/Teacher/UsefulResources/e-ass essment-guide-for-SLS.pdf.

  [14]Singapore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 Board. e-Exam Resources[EB/OL].(2021-08-23)[2023-04-14]. https://www.seab.gov.sg/home/examinations/e-exam-resourc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Constructing a New Coordinate

for the Digitiz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in Singapore

YI Zhaohong1,2 MA Zaoming1

(1.School of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2.School of Education,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Ganzhou, 341000 Jiangxi)

  Abstrac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is the latest strategic plan for the digitiz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in Singapore. The plan focuses on building a security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 respectively top-level planning, promotion mechanism, and financial support. In terms of practical measures, the plan promotes students’ individualized autonomous learning by equipping digital learning equipment, establishing digital learning space, and applying adaptive learning systems; By promoting e-Pedagogy, it helps empower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digital technology to realize a new teaching paradigm for learning; Meanwhile, it builds a student-centered digital evaluation system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 formative evaluation, digital school-based evaluation, and digital national examinations. Previous experience has shown tha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puts a premium on the student-centred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digital platforms, and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Keywords: Singapor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pedagogy; Digital learning; The Singapore Student Learning Space

  (责任编辑 姚力宁 校对 郭向和)

原标题:教育技术计划:构建新加坡基础教育数字化的新坐标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中国教育数字化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