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球教育体系中,国家认同教育是国民教育中最核心的内容,对维护社会和谐与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美国是世界上实施国家认同教育最早的国家之一,通过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比较研究,对美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美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主要体现在多元文化融合、反对种族偏见以及公民教育三方面,形成了培养多元包容的价值观、促进公平正义的民族观以及追求公民全面发展特色鲜明的国家认同教育观。基于研究发现,为我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提出相关建议,应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深化、多元一体的民族融合以及对教育创新的资源整合策略实施三方面,促进我国中小学生形成坚定的国家认同感,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的未来公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关键词:美国;多元文化;国家认同;中小学;认同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陈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广州 ,510631),广州中学高级教师、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 广州,510520)
项目基金: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一般课题“新时代国家认同教育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研究”(编号:202214337)
2023年10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为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夯实了法治基础,也为人民群众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提供了路径指南[1]。爱国主义教育以国家认同为目标归宿,增进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国民成就感,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2]。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多元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认同教育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在全球教育体系中,培养国家认同都被视为一项关键目标。
美国作为一个民族和文化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其国家认同的教育方法与实际操作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焦点。但已有研究大多关注了美国国家认同教育的发展历程、实践策略以及实践案例,但鲜少有从美国国家认同教育的实践中整理出相关理论框架与实施路径,并通过跨文化视角聚焦中小学的国家认同教育。因此,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比较研究方法,聚焦美国中小学阶段的国家认同教育,梳理相关主要政策,揭示其理念及实践经验,剖析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路径,以期为我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提供参考。
一、美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国家认同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涉及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的归属感、忠诚度以及对国家价值观和文化传统的认同。国家认同感的建构,需要从制度、文化、民族等不同层面进行,政治(制度)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构成了国家认同不可或缺的三个基本维度[3];国家认同是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4],在美国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中,国家认同教育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小学生共同反对种族偏见,努力实现和谐相处,充分承担起公民的责任。基于上述国家认同的基本内涵,本研究主要从多元文化、种族偏见以及公民教育三个方面分析美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一)融合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融合的理念强调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包容和共享的国家认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共同塑造国家身份,同时保持各自的文化特色[5]。美国作为一个主要由移民构成的国家,拥有多样的种族、民族和文化背景。因此其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和培养学生了解、领悟“美国信念”,并珍视自己作为国家成员的身份。
在美国中小学校注重促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小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融合。一方面,使非白人种族的中小学生适应主流社会;另一方面,引导主流社会适应和包容其他非白人族裔文化。通过双向融合的过程,促进非白人种族的中小学生逐渐产生美国身份的认同,使非白人易于被移民社区①认可(见图1)。
图1 美国中小学多元文化融合理念下的国家认同教育
例如,美国卡斯特罗中学通过庆祝黑人历史月、展示非洲裔美国人的成就以及在课程中融入非洲裔美国人的历史和文化,有效减少了与非洲裔美国学生之间的种族距离,卡斯特罗中学的非裔美国学生能够以多文化视角定义美国人,这表明学校教育在面对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塑造国家认同方面具有潜力[6]。2001年时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签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其中第三条款中规定,确保移民的中小学生获得一定的英语能力。加州洛斯阿尔托斯 (Los Altos)学区圣塔丽塔(Santa Rita)小学英语学习者咨询委员会主持的“国际节”等活动,旨在支持英语学习者提升英语技能,确保达到课程的知识标准,以此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理解和欣赏,以语言的认同推动国家的认同[7]。
(二)反对种族偏见
尽管多元文化融合展示了其积极的一面,但也面临种族观念的挑战。在一些学校,多元种族的观念也可能导致一些少数族裔学生感到被排斥在国家共同体之外。这种感觉可能会削弱他们对美国身份的认同,进而影响他们在学校和社交环境中的参与度。因此,美国中小学校在促进国家认同的过程中仍然需要持续克服这些挑战,包括消除种族偏见和语言障碍,以建立更加包容和多元的国家认同。
美国建国之初,根植于美洲移民文化中的白人优越观念便逐渐形成[8],种族不平等和种族偏见问题频发。种族偏见是以人种、肤色、血统和民族等标准来评价特定群体,表现为冷漠或无情的心态[9]。美国独立后,联邦政府从实施种族隔离到推崇同化政策,再到如今倡导国家认同教育,体现了美国在反对种族偏见问题上的历史进程。
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美国中小学实施了一项降低种族歧视的教育改革计划,内容涵盖了教育体制、学校与社区互动、校园文化、教学大纲及材料、课外实践、师生互动、少数族裔语言政策以及考试和评估流程等多个方面[10]。然而,美国学者安德森-克拉克(Anderson-Clark)等人以及特南鲍姆(Tenenbaum)和鲁克(Ruck)在2007年的研究均表明,即便美国少数族裔和种族中小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已被考虑在内,教师对他们的成绩预期仍普遍低于其他多数族裔同学[11]。此外,教师隐性的种族偏见和对出现种族主义者的担忧使他们与学生进行涉及种族内容谈话的意愿较低[12]。教师的期望和偏见会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产生深远影响,当中小学教师对少数族裔的学生持有较低的期望时,可能导致这些学生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受到限制,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业表现和自我认同。因此,美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中包含了关于如何识别和对抗偏见的培训,以及如何在课堂上创造一个包容和尊重多样性的环境[13]。
2019年,美国一些中小学校接受《纽约时报》“1619项目”①与普利策中心合作所开发的课程材料,通过将美国黑人的贡献置于国家叙事的中心,来重新塑造国家历史。此类课程获得了以非裔美国人为主的少数族裔和左翼民主人士的支持。拜登2021年就任美国总统后签署的13085号行政命令《通过联邦政府推进种族平等和对薄弱社区的支持》承认美国正受到“系统性种族主义”的困扰,将全力支持直面美国系统性种族主义的项目[14]。这些项目把各种族、民族、文化等融入美国中小学课程,深入探讨美国历史中被边缘化、受到偏见对待、经历不平等和歧视性政策及实践的群体,通过反对种族偏见,促进国家认同教育的开展。
(三)倡导公民教育
美国中小学教育被赋予培育公民的使命,旨在传授公民的权利与责任,并提高他们参与社会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体验对国家责任与情感的认同。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国中小学公民教育转向社会科学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起,新保守主义的抬头和现代自由主义的衰退使得美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的目标转向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公民。
美国联邦政府通过美国教育部分配教育资源和执行各类项目来主导公民教育,由专业的教育协会和组织提出相关教育标准,而各州则根据自身的具体需求来实施这些教育政策和项目。1996年,在美国联邦教育部的资助下,建立了“全国合作学校关系网”(National Network of Partnership Schools,NNPS),其核心宗旨是整合学校、社区、家庭三方面的力量,确保中小学生在公民教育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支持。2008年,美国国家社会科协会(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NCSS)发布《美国国家社会科课程标准:卓越的期望》,为美国中小学生的公民教育提供了最新框架与指导[15]。
虽然美国各州公民教育的名称、形式和项目各不相同。但是,美国中小学校公民教育的原则和内容在上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总体一致,包括自由、民主和责任等。然而,又不限于道德教育,其实质是一种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16]。近年来,美国中小学积极推广创新体验式公民教育——“公民行动”。这一教育项目已经被列入美国国家和各州的课程标准之中,并且通过各种“公民行动”项目的实施,逐渐在美国中小学公民教育中占据主流地位,成为塑造中小学生公民身份的重要方式[17]。为了推动“公民行动”在实践领域的广泛应用,美国陆续成立了一些全国性的专业组织,其中包括2008年开始的“一代公民”(Generation Citizen)项目,如今每年为8个州150多所中小学的 25000名学生提供服务[18]。例如,在此项目之下,位于纽约市威廉斯堡学院特许学校的初中生们,对周边地区学生食品安全状况非常关切,致力于提升学校餐厅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卫生标准。为达成目标,这些学生对纽约市公立学校餐厅的管理规定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倡导支持市议会要求学校餐厅必须向公众披露其卫生监督评分的法案。这些项目的实施让中小学生在关注社会的过程中明确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和国家归属感。
二、美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特点
(一)理念层面:培养多元包容的价值观
在美国中小学教育系统中,国家认同教育凸显了对多元文化包容性的价值追求。这种包容性不仅是理念上的认同,更是其核心价值观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美国中小学课程涵盖世界各地的历史和文化,让中小学生从小接触并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欣赏和尊重文化多样性,认识多元文化对于社会创新和进步的积极作用。中小学校通过举办文化节、文化展览和国际日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机会。这些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
在美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中,多样性的价值观共存的,且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包容性的统一文化价值观。这种融合不是要求少数族裔中小学生放弃自己的文化特性,而是在多元的基础上寻求共性,强调形成一种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如公平、公正和爱国等。通过国家认同教育,引导学生超越文化差异,发现并认同那些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与团结的共同价值,从而在多元中寻求统一,在差异中建立共识。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尊重文化多样性,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构建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共同体。
包容多元文化的价值观需要开放性对话与交流。美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通过开放性对话与交流,深化多元文化融合的理念,促进不同背景中小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这是价值观多样性共存的生动体现。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学生被鼓励分享自己的文化故事,同时积极倾听和学习其他文化的独特性。通过日常课堂讨论、专题研讨会和文化交流活动,学生得以探索不同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和信仰,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增强对深层文化价值的理解,从而培育全球视野和文化适应力,以便能够在多元化的世界中自信地交流和合作,共同塑造和维护一个多元而统一的国家认同。
(二)实践层面:促进公平正义的民族观
美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实践层面的核心在于塑造一种促进公平正义的民族观。这种民族观深植于教育日常,旨在确保每个中小学生,不论其种族、文化或社会背景,都能在平等和尊重的环境中成长。
一是将种族平等置于教育公平的核心位置。联邦政府、地方各州政府以及各类教育机构制定了一系列反歧视政策,这些政策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严格禁止学校中任何形式的种族歧视。这些政策不仅是一种道德上的宣言,更是一套实际执行的规则,要求学校在资源的分配、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必须坚守公平原则。学校被鼓励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材料,提供包容性的学习环境,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此外,学校还提供特殊教育服务、学术辅导和语言学习支持等个性化的教育资源,以满足不同背景学生的具体需求。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保障了学生的教育权利,也体现了教育系统对于种族平等和教育公正的坚定承诺。
二是特别注重提升教育者对种族敏感性的认识。教师和学校工作人员通过参与种族平等和文化多样性的培训,增强了对不同文化背景中小学生的理解和尊重。这些培训课程教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包容性,如何识别和挑战个人的偏见,以及如何在课堂上处理种族相关问题。通过这些专业发展机会,教师们学会了创造支持性学习环境,让所有中小学生都感到被尊重和重视,无论他们的种族或文化背景如何。这种敏感性的提升对于营造一个公平和正义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有助于确保每位中小学生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
(三)策略层面:追求公民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美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实施一系列综合性的教育策略,追求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教育观念凸显了公民教育,以深化学生对国家价值和民主原则的理解与实践,重视学生的道德、社会和情感发展,目的是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一方面美国中小学校通过公民教育的推广,加强中小学生对民主社会和公民责任的认识。学校通过模拟选举、学生会活动、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让中小学生亲身体验民主过程,让他们以负责任的方式参与社会事务。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也锻炼了他们的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另一方面,美国中小学在公民教育策略上强调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学校通过鼓励中小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间建立联系,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加强他们对国家多元文化和复杂社会结构的理解。通过项目式学习、主题式研究等教学方法,学生被引导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具有国家意义的现实问题,从而在实践中深化对国家历史、价值观和发展挑战的认识。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法不仅促进了中小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也增强了他们作为未来公民参与和贡献于国家发展的认识和责任感。同时,美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不仅依靠学校内部资源,还大量借助家庭、社会性机构组织和专门项目,在教育策略上注重“家校社”的合作,并将这一合作视为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启示与建议
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我国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不仅体现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提出,还体现在课程“核心素养”目标要求的进一步深化。为促进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进一步引领,构建“多元一体”民族融合意识,以及在创新整合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资源和策略上进一步完善等,本文借鉴美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对我国的国家认同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一)根基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深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蕴含的价值认同构成了我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根基[19]。这不仅是塑造中小学生品格,更是维系社会主义国家未来的关键。从美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经验和理念中,可以进一步看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认同教育体系的重要性。
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深化,我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应采取多样化途径。一方面,通过与历史、语文、社会科学等课程紧密结合,让中小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重要性。另一方面,鼓励中小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通过社区服务、道德讲堂、模拟法庭等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和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贯穿于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全过程,并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建立起坚定的国家认同的价值追求,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公民打下坚实基础。
(二)和谐共建:多元一体的民族融合
美国以其多元文化的国家特性,鼓励中小学生探索和欣赏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建立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我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内容中的民族交融,应从培养中小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出发,让学生了解我国56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更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一种文化都是构筑我国国家认同的宝贵基石。
此外,在全球化浪潮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民族正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频繁的跨国、跨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正在重塑我们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种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都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应通过对中小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积极参与全球对话和发展,为构建一个和谐、包容的国际社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当前,有待进一步深化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不断拓展国际交流等实践活动,从56个民族的“多元一体”走进世界民族之林,在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过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体系。这有助于中小学生形成开放的民族文化心态,既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又能够激发他们作为全球公民的责任感,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20]。未来我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可进一步健全相关课程标准,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强化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内化。
(三)教育创新:资源整合的策略实施
美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实践表明,通过整合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方法,能够深化学生对国家认同的理解。对我国而言,这意味着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有效的历史和社会情境中,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家认同感,增强对多元一体国家观念的认识。
在我国,以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为内容的“家校社”相互关联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学校与家庭、社区建立紧密联系,不仅限于学业,更有利于中小学生国家认同和社会责任认识的生成。家庭和社区能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加深对国家文化、历史和社会结构的理解。这种将教育资源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我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应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与各类社会机构、智库、非政府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教育项目和活动。例如,可以与地方档案馆、博物馆合作,开展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教育项目,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国家的发展脉络和文化传承。同时,可以开展“全中国公民教育”项目,通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利用智能手段,生成AI智能、在线学习或虚拟现实等多种情景模式,提升国家认同教育教学的互动性和生动性,确保教育内容与形式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获取教育资源的便利性[21],用技术促进不同地区间的教育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推进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的深入实施,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和责任感的新时代学生,为我国持续发展和国际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EB/OL].(2023-10-24)[2024-06-12].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11481.htm.
[2]冯庆想.当代国家认同的理论阐释和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4(03):67-73.
[3]吴玉军.论国家认同的基本内涵[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01):48-53.
[4]郑航.国家认同教育:培养理性的爱国者[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03):22-27.
[5]陈平.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东北师大学报,2004(01):35-40.
[6]LASH C L. Making Americans: Schooling, diversity, and assimil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RSF-The Russell Sage Journal of the Social Sciences, 2018,4(5): 99-117.
[7]向蓓莉.美国多元文化语境里少数民族英语学习者的身份认同——加州Los Altos学区Santa Rita小学英语学习者咨询委员会的职责[J].基础教育课程,2013(10):63-70.
[8]张业亮.当前美国反种族主义思想运动:对制度性种族主义的探索[J].美国研究,2023,37(01):9-34+5.
[9]汪诗明,王艳芬.种族歧视·种族主义·种族和解[J].史学集刊,2016(02):89-99.
[10]万明钢.消除学校中的种族偏见——美国民族教育的核心问题[J].世界民族,1998(01):24-29.
[11]LORENZ G. Subtle discrimination: Do stereotypes among teachers trigger bias in their expectations and widen ethnic achievement gaps?[J]. Soc Psychol Educ ,2021(24): 537-571.
[12]TROPP L R, RUCINSKI C L. How implicit racial bias and concern about appearing racist shape K-12 teachers’race talk with students[J]. Soc Psychol Educ, 2022(25):697-717
[13]RUST J P. Addressing the sociocultural determinants of African American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four themes of the 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s national model and the role of school counselors[J]. Urban Education, 2019, 54(8): 1149-1175.
[14]A Presidential Document by the 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Advancing racial equity and support for underserved communities through the federal government[EB/OL].(2021-1-25)[2024-05-26].https://www.federalregister.gov/documents/2021/01/25/2021-01753/advancing-racial-equity-and-support-for-underserved-communities-through-the-federal-government.
[15]美国国家社会科协会.美国国家社会科课程标准:卓越的期待[M].高峡,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5-21.
[16]高峰.美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J].比较教育研究,2005(05):55-60.
[17]李潇君.公民行动: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新模式[J].比较教育研究,2020,42(02):76-82.
[18]Generation Citizen. Mission and vision[EB/OL].[2024-06-05]. https://generationcitizen.org/about-us/mission-vision/.
[19]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3-18.
[20]李伟,马玉洁.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构建的哲学思考[J].哲学分析,2018,9(01):41-52+196.
[21]杨屿航,马金晶.美国信息技术赋能教育的政策和实践演进[J].基础教育参考,2023(05):61-70.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in America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Concepts, Practices and Implications
CHEN Wei1,2
(1.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2.Guangzhou Middle School, Guangzhou 510640)
Abstract: In the global education system,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is regarded as a key goal, aiming to cultivate students’ sense of national belonging and loyalty, which is crucial to maintaining social harmony and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face of many challeng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developed distinctive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endeavouring to overcome racial prejudice and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while respecting multiculturalism.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case studies and comparative studies, we explore the concepts and practices of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in America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hich are mainly embodied in the aspects of multicultural integration, opposition to racial prejudice, and civic education. This is a great inspiration for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which needs to enhance the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under the principle of “pluralism and unity”, and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resources and various types of social resources, so as to build a harmonious and inclusive societ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It also promotes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ourc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various social resources, with a view to contributing to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and inclusive society.
Keywords: The United States; Multiculturalism; National identity;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Identity education
(编辑 张又文 校对 郭向和)
原标题:美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理念、实践与启示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