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智慧教育云平台 建混合教学新范式
——以高校校际优质资源共享推动通识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0年河海大学在江苏省教育厅指导下,积极谋划、主动作为,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五所高校,依托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成立了江苏省高校混合式精品通识课程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有效服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并与同为河海大学牵头,包含东中西部33所成员高校的“土木工程课程群”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协同助推教师教学发展。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教科信〔2021〕2号),强调要加大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力度,加强线上一流课程建设,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慕课为基础的课程联盟,有效拓展了线上教学资源的应用渠道,为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南京林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学院、南京财经大学等高校相继加入联盟,至此联盟成员已增至13所高校。开课以来(统计截止至2022年10月),累计选课人数77326人次,涉及154个学院、491个专业。江苏省教育厅对联盟在推进课程改革、加强优质资源共享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对联盟在增加课程资源供给、创新教学模式、培养交叉复合人才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江苏省高校混合式精品通识课程联盟致力于依托智慧教育平台以及虚拟教研室,共同建设、开放一批具有专业通识特征的优质在线课程资源,以跨校混合式教学、教研等方式,开展联盟成员高校本科生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教学研讨交流等,实现校际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拓宽学生跨学科视野。联盟共享课程的设置主要目标为培养大学生人文情怀及科学精神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受众面广量大的具有普适性的公共课程和学科大类的基础课程,以及具有各校特色的选修课程,以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最大限度满足联盟高校学生的选课需求。课程选择上,依托各成员高校的一流学科或国家重点学科,推选一批体现“四新”建设内涵、突出学科专业特色、蕴涵思政教育元素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按照经典阅读与写作、艺术审美、身心健康、创新创业等8个模块分类,联盟课程库已建成通识课程61门(其中国家级一流课程10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9门,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江苏省一流课程21门,江苏省在线开放精品课程5门,首批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31门课程已在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涵盖了健康医药、社会管理、人文艺术、土建水利、航空航天、工业设计、智能通信、植物农艺、气象环境、创新创业等50余个专业领域。为了进一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化需求,在省教育厅高教处的指导下,联盟于2022年6月立项建设了32门通识新课,新课建设突出学科交叉,强调联合建课,依托虚拟教研室,跨专业、跨学校协同创新,以满足不同教学需要和不同学习需求。

表2 2022年联盟立项建设新课名单


联盟课程注重发挥学校的组织性,由各校教务处统一组织学生进行选课,同时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对每门课程的选课人数规模予以了限制,确保了学习的深度和师生的有效互动。联盟课程依托智慧教育平台,积极探索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由于联盟的区域性特征,为开展线下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同时鉴于联盟中应用型高校居多,有很多强调技术技能的实用性课程,如果这些课程不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操作机会和教师指导,不组织面对面的技术技能考核和评价,那么学生的实践水平很难获得提升。在教学管理机制上,联盟明确要求成员高校必须支持和保障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并针对选课、教学组织与安排、工作量核定等环节出台配套政策。联盟要求授课教师每学期开展不少于2次的线下教学活动(含直播课),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开展讲座、沙龙、串讲、实验室访学等。所倡导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授课方式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方式,选课学生可以和其他高校学生一起参与课程学习和交流,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学习体验,同时弥补了在线课程学习中的教师和学生不能面对面交流的遗憾。不同于一般的MOOC学习,为了保障学习效果,联盟注重发挥学校的组织性,联盟课程从选课、授课、学生学习过程管理、考核等全过程均在统一的智慧教育平台上运行。依托智慧教育平台,加强运行监控,任课教师能适时掌握学生学习过程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计划,确保学习效果。课程结束,利用平台组织学生对课程进行评教,评教将涉及到课程的多个方面,包括:课程视频内容的讲解是否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便于学生进行自学;课程是否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小组讨论或实践环节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有助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任课教师是否可以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展开在线答疑解惑、组织学生讨论等。对于评教效果较差的课程,经核实确定后,将会被暂停开设,经授课教师整改后,再由联盟理事会决定是否恢复供课。充分发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资源体系化、融合应用常态化等特性,以课程联盟建设以及“土木工程课程群”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为载体,深挖课程等教学资源以及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建设,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维度,构建课程思政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形成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合力;课程建设层面,深化课程群“全产业链”教研与教改,绘制贯穿各学科专业教育全过程的课程地图,构建课程知识图谱;在联盟以及虚拟教研室内共创共建共享跨行业领域的教学名师、教材、课程、产教融合等精品教学资源库;注重教学技能提升,依托慕课西行计划、公开示范课、元宇宙空间研讨等教研形式,助力实施全生命周期的教师教学素养提升计划,强化智慧教学新形态内涵建设。强化优质数字教学资源持续供给。推进联盟与江苏省课程中心、土木工程课程群等联盟内高校牵头的教育部第一、二批虚拟教研室深度合作,加强共同体联盟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深入促进学科交叉、课程思政与一流课程建设深度融合,面向国家“四新”建设,按模块分类建设混合式精品通识课程资源库,课程数量扩大至100门以上(其中新增跨校共建线上课程50门以上)。推进省内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应用与共享,支撑“通专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建设一批在线通识核心课程,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灵魂、江苏特色、学校内核的品牌课程。促进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强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合作共享,加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结合联盟高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着力打造“四名”(名师、名家、名校、名课)在线课程资源;聚焦“四新”建设,建设一批多学科交叉、跨专业融合、产学研结合的在线开放课程;推进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建设;积极参与“慕课西部行”计划,开展异地课程同步直播教学,助力新疆农业大学、西藏农牧学院、贵阳理工学院等20余所中西部高校共享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利用元宇宙教学空间,开展虚拟教研活动。构建科学高效的平台管理运营模式。完善专业的运维团队,构建包含“在线学习、在线教学、教务管理、运维管理”的业务框架,打造包括学生空间、教师空间、运维空间和教务空间的四个空间。持续关注和优化教师、学生、教务管理人员的使用体验,不断提升师生满意度。逐步探索与省级平台、国家高等教育智慧平台的联动,按需推动共享应用,有效衔接各级平台相应板块。
原标题:河海大学借智慧教育云平台 建混合教学新范式
来源:江苏省教育厅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来函liuxin#ict.edu.cn或客服联系,会在24小时内删除。
Notice: The articles / pictures and other manuscripts that this website notes as the source of manuscripts from other media are reprinted manuscripts, which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agree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 th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s. If the reprinted manuscript involv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by letter within two wee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