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教育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深度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部署下,水车园小学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试点应用为契机,结合新课程改革下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迫切需要与本校实际情况,深入开展基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教育教学改革,打造“润泽教育、惠泽一生”的学校教育新样态。

  一、以“校”为本,明确平台应用思路

  在试点工作启动时,学校快速组建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深入分析原有平台“教育集团智慧备课系统”、“城关区智慧教育云平台”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各自优势,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最终确定融通三级平台,以“国家平台供给资源,区级平台实现交互,集团平台共建共享”为路径的工作思路,极大丰富三级平台的融合功能和资源供给,共同支撑学校数字化教育转型。

  在试点应用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独特的课程形式、海量的课程资源、便捷的应用环境等显著优势,结合学校发展需要,围绕平台中的德育、课程教学、教师研修、课后服务等版块内容展开探索实践。结合不同应用场景,分不同学科备课组试点先行,总结经验,再全校推进,持续完善,以探索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赋能机制。

  二、借“智”增效,助力课堂质量提升

  (一)推进平台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是运用平台上的视频、音频、案例等资源作为学科教学的支撑。在语文教学中,引入“语言文字博物馆”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是引入德育课程资源,落实课程思政。如在思政课中,充分利用德育板块中的“宪法法治”栏目资源引导学生学宪法讲宪法。

  (二)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师”课堂

  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学校积极组织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中的部分备课组组建试教团队,依托平台课程教学版块中的精品课资源,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师课堂”。

  备课组教师运用精品课中的教学设计、视频课程、学习任务单、课后习题等教学资源进行集体备课,研讨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具体策略。经过多次的磨课、研讨,最终形成一套可借鉴、可迁移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课前,组织学生利用平台“同步课程”中的“学习任务单”进行课前预习,掌握基础知识学习。教师根据学习任务单完成情况,全面了解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起点。

  课中,采用“双师”课堂导学,适时调用平台中的教学视频、任务单等资源,组织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进行小组探究;利用“触屏”功能,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对现成精品课片段进行分解、标注;遇到重难点内容暂停播放,并使用画板功能标注圈画,进行详细指导,帮助学生迅速破解学习重难点,提高课堂实效。

1.jpg

  课后,借助智慧中小学APP推送作业资源,进行课后练习。针对课后作业完成中有疑问、有困难的同学,再次推送相关视频片段供学生复习相关知识,进行课后补救,巩固学习效果。

  三、以“智”赋能,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一)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通识研修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设有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研修版块。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了2022年“寒假教师研修”、2023年“暑期教师研修”学习培训活动。

  (二)开展面向个体的个性化研训

  精准的学习内容是校本研修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学校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分析教师的隐形需求,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教师研修”栏目,立足教师职业素养、学科专业素养、基本技能养成等核心要点,向其推送学习资源,使教师的学习内容具有较好的适切性,推进教师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jpg

  (三)开展面向学科教研组的深度教研

  学校各学科教研组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中“课程教学”“教师研修”和“教改经验”等版块提供的基础教育理论、政策、经验、课例等优质资源,指导开展教研、备课、授课等活动,赋能教学水平提升、作业设计优化,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四、汇“智”聚力,促进学生全面提升

  (一)丰富课后服务内容

  为有效推进“双减”工作,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充分利用德、体、美、劳和课后服务等板块的课程案例等优质教学资源,以双师课堂模式,进行课后服务。通过平台的优质资源普惠共享。

  (二)深化主题活动内涵

  学校创新思路,充分利用平台优质资源与学校的主题月活动相结合,设计基于问题解决的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多学科内容,融合传统型、实践型、展示型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环境中学习应用知识,提升学习素养。

原标题:兰州市城关区水车园小学推动平台深度应用 助力质量持续提升

来源:微信公众号 兰州微教育  

中国教育数字化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