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术持续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数字时代,全球范围内数字化建设方兴未艾,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入发展,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正在重塑。通过回顾中国慕课十年发展成就,从六个维度阐述中国慕课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对外交流展示名片,继而从名师课程开放、优质资源共享、教学模式创新、跨地域网络教研和深化教学改革角度论述中国慕课创造的世界性先例。针对数字化转型时代背景,聚焦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保持慕课开放融合特质、支持专业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分析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在线开放课程发展趋向,着重针对人工智能与元宇宙对数字化教学变革的驱动,重点论述二者对在线开放课程的重构,并对慕课与人工智能式在线课程、慕课与元宇宙式在线课程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慕课特质角度,分析在线开放课程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所处的地位,强调在线开放课程的头部引领作用。据此提出,面向未来,教育工作者要勇于拥抱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数字变革时代,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在迎接数字化转型全球浪潮的洗礼中创新求变、迭变升级。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在线开放课程;慕课;人工智能;元宇宙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4)09-0097-11
作者简介:张策,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山东威海 264209);初佃辉,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计算机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山东威海 264209);刘鹏,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教务处,硕士(山东威海 264209);魏萌,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教务处,本科(山东威海 264209);王宇彬,香港大学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香港 999077)
基金项目:2021年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项目“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指南、标准规范以及教学与服务模式创新研究”;2023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内涵要素—关联逻辑—核心举措: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基本范式”(编号:2023MSZZ01);2024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AI+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学改革研究专项“数字再造·智慧迭变·阐幽明微——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AI赋能新形态课程建设研究”;2024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线上线下混合·虚拟实操结合·产业技术导向——‘计算机组成原理’新形态实验教学研究与探索”(编号:2024SYZZ03)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推动人类的生产、生活、学习与工作紧密地同数字化结合起来,促使各类活动在模式与形态上发生了显著变化,数字化带来的影响持续扩大,推动高校教育教学发生深刻变化。2012年以来,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互联网+教育”的典范,慕课开辟了新的教学形态[1][2],使高等教育教学理念、模式、技术、方法等产生深刻变革,带来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历经十余年的发展,中国慕课建立了完整的生态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标识,是信息化教学的闪亮名片,形成了中国慕课范式,并引领“一流课程”[3]和“金课”[4]建设。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加速了教育教学的变革(见图1),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进入深入发展期[5-7],为在线开放课程智慧性与创新性发展带来巨大机遇。近年来,以ChatGPT和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快速涌现,融合众多信息技术构建虚拟数字空间的元宇宙扑面而来[8],人工智能在线教学[9]和元宇宙教学[10][11]呼之欲出,“人工智能+教育”正在推动数字智慧与在线教学进行结合并不断走向深入。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和元宇宙以将会给教育带来新的影响[12-14],由此引发的教学形态、环境、内容、技术、方法、评价等变革将显著超越当前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的既有范式。由此可见,高等教育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和新考验[15][16],高校教学与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为身处其中的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思考与启示。
图1 高校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深入演进
面对不可回避的数字化时代发展浪潮,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要基于自身特征,与时俱进地紧跟数字化发展步伐,积极探究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自身演化规律,在创新求变中走向未来,满足数字时代高等教育对数字课程与教学的新需要。在此背景与发展趋势下,需要紧紧把握住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历史新机遇,牢牢抓住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通信、虚拟仿真、元宇宙等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变革作用,亟需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形态与应用的演化范式,在智能在线教育、元宇宙教育等方向上率先突破,下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先手棋”,占领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制高点,以新发展理念、新创新思维和新数字举措引领在线开放课程与在线教育的发展潮流,走好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道路,继续保持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在全球教育领域的领跑地位,为提升我国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提供有效支撑。
基于此,本文立足在线开放课程发展实际,站在中国慕课10年发展与开启下一个10年发展的交汇点,总结慕课成绩,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展望未来发展趋向,希冀能够为在线开放课程未来发展带来有益的思考与启示。
二、中国慕课十年发展述评
(一)中国慕课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闪亮名片
1.起步早、发展速度迅猛,中国慕课多项指标稳居世界首位
早在2013年,我国一批高水平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陆续建设并运行慕课。教育部于2014年4月,在清华大学成立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十年间,中国慕课上线运行数量突破7.68万门[17],汇聚高等教育优质慕课2.7万门[18]。慕课数量增加了数万倍,注册用户增加了上百万倍,学习人次已超过12.7亿,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认定超3.5亿人次[19]。慕课数量、学习人数与应用规模多年来一直稳居世界首位。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组织开展了全球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在线教学实践——上千所高校、百万计教师、数千万学生齐聚云端[20],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
2.创新强、应用模式多样,中国慕课深化高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以“慕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双万计划”“金课”“一流课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应用模式为牵引,中国推动高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全国高校掀起了一场学习革命,正在改变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和教育教学的形态。
3.定位准、系统稳步推进,中国慕课发展体制机制健全
中国慕课建设从一起步开始就确立了体现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发展目标,从“建、用、学、管、研、标准规范、国际合作”等多个层面系统推进,提出“立足自主建设+注重应用共享+加强规范管理”的发展策略,形成“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凝练出“质量为王、公平为要、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中国经验,提出围绕“公平、共享、服务、创新、合作”的中国慕课发展战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慕课实践探索与改革创新的发展之路。
4.生态好、多方有序协同,中国慕课发展展现较强韧性
为了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发展,中国慕课构建了“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合作的良好生态[21][22],建立了世界规模最大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生态体系,具有“共享范围广、平台服务优,选课人数多、应用创新高”等特点,形成了“教育行政部门+教指委+联席会+联盟+高校”的多方协同机制,以“慕课西部行计划”为举措,形成了强强联合、以强带弱,推动东西部高校共建共享优质课程的良好势头。
5.覆盖广、助力社会进步,中国慕课坚持服务国家战略
中国慕课在建设、应用、管理、研究、政策指定等方面得到深入发展,不仅直接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变革,还对教育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支持,也为个人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信息化社会与数字中国战略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国家建设、“双一流”和“四新”建设提供了新的贡献增量。慕课已经融入人们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之中,变得日益普及。
6.促开放、慕课走向国际,中国慕课为世界在线教育贡献力量
中国在线开放课程的蓬勃发展和取得的瞩目成就,为中国向世界高等教育贡献慕课等成果提供了良好机遇。通过实施“慕课出海”行动,国内众多高校向海外高校捐赠优质慕课;作为两大在线教学国际平台,“爱课程”和“学堂在线”疫情期间提供千门国际课程,涵盖14个语种资源,全球选课累积达100余万人次[23],为全球高等教育抗疫作出中国贡献。截至2024年1月,中国牵头发起成立的“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已开设全球融合式课程340余门次[17],国内88所大学建设的近300门慕课输出至印尼国家平台[23];截至2023年12月,清华大学面向全球开设8门英文公开课,学习者近2540万人次[23]。教育部于2018、2019年分别召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推进会”和“中国慕课大会”,并于2020年召开“世界慕课大会”,发出《慕课发展北京宣言》;2021—2023年连续召开“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发布《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指数》,编写全球第一份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报告《无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汇聚世界慕课力量促进其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在此基础上,中国慕课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
(二)中国慕课创造高等教育史上的多个先例
慕课诞生之前的高等教育是主要面向在校生的线下教育教学,教学资源、活动等主要局限在校园内,跨国跨地区跨校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面对面的形式开展。慕课的出现与快速发展,直接打破高等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常规做法,形成新的育人范式:①名校名师开放课程。中国慕课史无前例地将名校名师课程向学习者和社会开放,为学习型社会建设与个人终身教育开辟了新通道。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中国慕课史无前例地将优质教学资源有组织地向西部高校进行传播,提供在线教学或混合式教学服务,为提高西部高校教学质量与推进教育公平带来了新举措。③创新高校教学模式。中国慕课史无前例地促进高校教学模式向在线教育和混合式教学模式转变,并直接促使线下实体课堂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发生变革,研讨式、协作式、翻转式教学得到深入应用。④跨地跨校教师教研。中国慕课史无前例地加强高校教师间的网络化、常态化的交流,使得不同类型与层次高校之间开展多样化的联合教学,并带动虚拟教研室和未来学习中心建设。⑤推动高校教学改革。中国慕课史无前例地推动高校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管理等发生嬗变,极大深化了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与质量革命。
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在线开放课程未来发展探幽
回顾教育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一直在加速融合,改变着教育教学的形态与模式,使教学与人才培养不断得到重塑。课程模式从“传统教室内课程→开放课程软件(Open Course Ware,OCW)→网络课程→在线课程(如慕课)→直播课程→虚拟仿真在线课程→智慧课程”逐步发展,从在线教育到数字化大学,从教育信息化到智慧教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下的教育教学数字化范围得到了极大拓展,已经覆盖或触及到数字化教学平台与工具、资源与内容、模式与方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和教育的形态”,促进“建用学管”发生变革,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进入到更加高级的阶段。
(一)技术创新,智慧发展:延续慕课作为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头雁作用
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日俱增。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涌现、2021年元宇宙(Metaverse)的问世,特别是2022年ChatGPT和2024年Sora的横空出世,以多元信息技术融合和人工智能大模型为显著特征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将会对高等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带来巨大挑战与冲击。处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前沿的慕课如何适应众多新技术的快速渗透,形成新的建设适应与运行发展模式,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①“MOOC + 人工智能”成为新要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慕课进行升级改造势在必行:聚焦慕课对智能化特性的新要求,用越来越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在线教育教学智慧化发展;对慕课建设与应用进行深入重构,甚至将ChatGPT和Sora技术向慕课领域进行适配,使得慕课更加懂得学习者的需求、理解学习者的意图、关联起学习者难以想到的内容,为学习者提供“一直想有”和“意想不到”的新功能。由此,慕课将进入融合人工智能的新时代,使得慕课能够智慧化地满足学习者的多方面要求,让在线学习更加高效便捷的同时,“硬核”功能也同步得到提升。②“MOOC + 元宇宙”成为新期待。元宇宙打造的身临其境式虚拟学习空间,能够为学习者带来多感官参与的具身学习体验,有效提升学习效能与知识认知。融入人工智能是慕课智能化的新要求,融入全新的、虚拟的数字世界学习环境则是慕课对未来的新憧憬。围绕慕课教育教学本质,元宇宙构建的多维虚拟或与现实结合的学习空间能够将原有的文字内容转变为“可见的过程”或“可感知、触控的操作”,让学习过程转变为学习者与学习环境深入交互的沉浸体验,带来全新的人机协作新样式,将彻底改变当前人机互动方式的慕课学习。
融合众多信息技术的慕课,将以更加吸引人的样式、丰富的功能、强大的智慧和多样的体验呈现出来,“新的面貌+新的功用”必然受到广泛关注与期待。
(二)交叉创新,融合发展:保持慕课开放融合的特质并进行深化
从2012年诞生伊始,作为开放共享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慕课自身的特质得到全球广泛认可。面向全球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多学科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正在走向更加全面、广泛与深入的境地。
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新一代众多信息技术的交叉结合与集成创新运用将会深度塑造慕课的开发性,并对整体慕课体系带来深度的重构性变革。例如,随着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快速发展[24],越来越多的技术交叉性地运用到其中,使得慕课的对外开放特征更加明显,也将进一步打通慕课平台间的壁垒,贯通“专业—课程—知识点”体系,形成可选择定制的知识融合与再次创造。这要求慕课平台、慕课教师要充分注重多元技术的交叉运用,持续提升慕课对学习者的吸引力;同时也提醒教育科技类实体,要以新的交叉创新理念推动慕课的融合式发展,让慕课不断地推陈出新。另外,在新一轮产业变革推动下,新技术与新知识学习到运用的周期将被大幅缩短,这就要求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要紧跟产业发展,以开放思维及时更新内容,不断坚持“内容为王”,打造“硬核”内容,不仅注重技术交叉创新对课程的提升,更要注重最为核心的内容元素建设。面向未来,信息技术交叉创新运用提升慕课活力,以及融合先进的产业技术发展成果,是保持慕课领先优势的重要因素。
(三)慕课集群,深入发展:更好地支持专业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
高校以专业作为教学的基本单元,从这个角度进行考量,更加需要成体系的能够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网络课程体系。基于此,建设支撑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慕课集群,成为高校对慕课的新要求。
随着专业慕课课程群的出现与应用,高校内外的学习者将会更加便捷地进行专业学习,获得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从而达到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其将带来三类新变化:①高校内学生更加容易实现跨专业学习,促使双学位与第二学位教育等制度进行改革;②社会学习者将更加容易接受高校内专业教育,促使学历认证、远程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等发生变化并进行改革;③促进在线课程学分获得、认证与转换等改革,以及加速学分银行建设、跨校间交流、国际游学与留学等,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变得多元且容易开展。具有弹性与灵活学习特征的微证书(Micro Credentials)教育,自疫情以来获得快速发展,为学习者构建了个性化、可供选择的新学习路径。微证书在中国、美国等高校的在线教育与微学位教育中得到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其将会进一步促使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对微专业、微学位、微学历、微认证等制度进行改革,推进新型学习形式与成果的探索,从而使学习型社会建设得到有效助力,终身学习更加贴近人民所需。
一方面,要高质量地建设专业慕课课程群,形成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网络优质教学资源,为专业建设、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开辟新空间,支撑专业建设向着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方向迈进。事实上,在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时代背景下,高校内已有的“四新”建设、双学位、第二学位教育、专业分流与转专业等,都可以通过专业慕课群得到有效助力,开展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教学内容将更加系统、连续和具有针对性。
另一方面,要继续深入推动优质慕课资源向西部高校流动,让“慕课西部行计划2.0”把更多高质量网络教学资源更大范围地共享与多模式创新应用,服务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
四、人工智能与元宇宙赋能在线开放课程未来发展
(一)人工智能将全面赋能在线开放课程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到高等智能化时代(当前深度学习、ChatGPT类与Sora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已基本具有此类特征),具有人工智能显著特征的慕课将会出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慕课将变成一个真正开放的网络在线课程,不再是当前的预制模式——提前制作好的教学视频、事先准备好的习题与测验、预设好的通知与话题。学生将不再循规蹈矩式地被动接受学习,其完全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开展用户按需获取式的学习。
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的慕课平台将掌握学习者的学习进度,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让慕课本身与平台服务更加精准,针对性更加强大。在此基础之上,慕课可以关联其他网络数字化资源,包括图书、期刊、视频等,用户能够建设一门更加适合自己的网络课程。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的知识图谱技术使跨平台、跨校、跨课程综合智能分析成为可能,形成更细粒度的知识图谱,展示出课程知识脉络,方便教师通过选择来自不同慕课的知识点进行内容重构,定制化地打造适合校本教学需要的差异化新课程。
从学习者与平台的智能交互,到平台的多元智能分析功能,包括视频内容分析、考核考试智能监控、学习者情感分析、学情与学习成效分析。由此,慕课将具有新智能、新开放、新在线等特征,带来更加畅快惬意的学习体验。
表1 慕课与人工智能式在线课程对比
人工智能将使慕课更加“开放”,在生成式教学、交互式学习、自主式应用上将赋予其更加广阔与深入的内涵。更进一步,人工智能也将助推课程思政育人变得灵活、深入,能够对全网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思政育人要素的挖掘,为学习者带来更加具有启发性、思考性、深邃性的案例。
(二)(类)元宇宙式慕课将出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并不断地与慕课融合,不仅限于人工智能赋能慕课,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技术改造慕课。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全息技术、区块链、信息安全等这些技术将会以多种形式与慕课进行融合,众多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慕课将会改变其呈现面貌、运行模式、交互方式等,由此具有元宇宙特征的慕课(元宇宙式慕课、类元宇宙慕课)将会出现。
元宇宙式在线课程将进一步打破学校与社会的藩篱,升级信息化教学与学习素养。教学的方式与技术、资源与内容、形式与方法等将会发生显著变化,元宇宙式在线课程将对“在线”与“开放”赋予更加深入的内涵,推动在线开放课程进入高阶形态。
1.元宇宙式在线课程形态与功能
元宇宙数字技术的综合运用,将学习者、教学环境、施教者紧密地融合到一个个具体场景下的教学活动之中。在元宇宙教学环境之中,学习者能够通过虚拟化身进入虚拟空间或虚拟与现实结合的空间进行学习,施教者可以是具体场景下的参与人物(包括教师)的虚拟化身,通过接近于真实的生产活动来开展教学。师生的虚拟化身——虚拟学生、虚拟教师、虚拟助教、虚拟学伴、虚拟书童、虚拟助手等,将在数字虚拟环境中围绕教学之需出现,真实学习者能够与虚拟学生进行联动,真实教师能够与虚拟教师联袂讲授,从而为学习者带来具身式学习以及沉浸式体验。①场景化的教学环境。置身于元宇宙教学环境,与学习内容相符合的教学场景成为教与学的基本配置。在元宇宙的以场景为核心的教与学环境之中,课程内容能够随时转化为直观易懂、可视化、可操作、可交互的虚拟场景中的构成元素,知识学习成为虚拟化身在场景下教学环境中的活动。②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元宇宙对慕课的改变,使学习者能够“走进”课程内部,更加细致、精细地学习,细腻地感受课程内容,实现身临其境式的“在线”学习,带来完全参与式的具身学习体验。③智慧性的教学过程。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习环境之间的交互将变得更加智慧,虚拟教师不仅可以“在线”教学与回答问题,还可以通过全息技术实现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将教师“从虚拟世界拉回到现实世界之中”,带来更为震撼的教学。④自定义的精彩世界。在众多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强大的元宇宙学习平台将以可重构的虚拟空间,为学习者带来可配置的线上学习功能,甚至可以将身着数字式可穿戴设备的众多学习者同时置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交相辉映”的学习空间,学习者的在场感与社群感得到显著增强,与内容融为一体、充满智慧、触手可及、精彩新奇、具备社交属性的教学活动,将在连通物理与虚拟的新世界中发生。
2.慕课与元宇宙式在线课程区别与关联
区别于慕课类在线教学,(类)元宇宙式在线课程颠覆了当前学习者自主观看视频、完成测验与作业、线上讨论等基本学习形式,能够依据教学内容灵活创设出特定的教学场景,允许学习者深度融入场景之中进行体验式学习,支持对学习内容、方式、路径的自行改变。表2给出了慕课与(类)元宇宙式在线课程对比。
表2 慕课与(类)元宇宙式在线课程对比
元宇宙式在线课程能够提供虚拟化、场景化、沉浸式的教学环境,虚实联动的教学过程将更加具备交互性与智慧性。相比于人工智能式在线课程,元宇宙环境下的学习将成为更加自主规划、自由选择的“随心所欲”式学习。
人工智能与元宇宙赋能的慕课未来之路,将充满挑战,需要克服众多困难,包括人工智能赋能在线课程的教育技术创新、元宇宙式在线课程众多要素建设,以及新一代在线教学平台建设等一系列前进道路上的技术阻碍,都需要持续深化日益发展中的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既任重道远,又充满希冀。
五、慕课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将接续扮演重要角色
慕课、在线教育的出现与快速崛起,进一步加速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特别是三年疫情防抗下在线教育的成功,极大提振了数字化转型的信心,慕课作为在线教育的核心力量,在其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同时,深度学习、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涌现,为高等教育教学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也为慕课在数字化转型中赋予了新的使命。
慕课数字化是距离高等教育数字化最近的领域之一——可以从慕课作为课程的本质、2012年以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的结果、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对慕课创新运用取得的成就中得出这一论断。因此,慕课要作为课程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先行者,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表率。
首先,慕课是网络开放在线课程,本质是课程。课程的定位决定慕课在教学中处于最为基本、不可或缺的教学活动要素地位,课程数字化必然是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回顾课程信息化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教师与学生开展人才培养活动,核心离不开课程,没有课程的数字化,就没有教学的数字化,也就难以有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发展。
其次,在信息技术基因方面,慕课本身就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建设的直接结果。这种先天性、优势性不仅不会随着数字化转型而减弱,而且理应得到深度强化。慕课具有的良好数字基础,为其实现数字化转型,以及促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注入了潜能。
再次,从环境与模式上来看,慕课运行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是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者利用必备的信息化工具与技术进行自主性学习。由此可以发现,慕课早已迈入到数字化进程之中,只是处于数字化的早期阶段,随着数字技术的推动,慕课后续还有更大的数字化潜能。
最后,关注慕课内容与教学方式。数字化转型必然要紧密围绕“教什么”“学什么”“怎样教”“怎样学”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数字化转型无法躲避。慕课在线教与学的初步数字化方式,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元宇宙、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决定了其内容要因应或引领数字革命的现实需要,教学方式也必然增加人机互动、人机协同方面的应用,一同推动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2022年,教育部启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成为重要的阶段性成果,而慕课就是智慧高教平台的核心。慕课将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处于“桥头堡”先锋引领地位。慕课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是高校数字化教学中的翘楚,得到了广泛普及性的创新应用,也必然会在教育数字化进程中处于领先发展的层次。
六、结语
从在线直播教学,到慕课网络在线开放课程,再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进而再到令人期盼的人工智能与元宇宙式在线教学,网络信息技术对教学的重构变得日益快速、智慧、沉浸、互动,带来教与学在环境、内容、模式、体验上的深刻变化。本文在概述我国慕课十年发展的基础上,多角度论述了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发展新趋向,探究在线开放课程的数字时代走向,为推动慕课发展带来有益的思考助力。
立足当下,在线开放课程要在多元化建设与多模式应用上进行创新,注重课程思政育人、科技与前沿融入、信息技术赋能内容与形式、学科与专业交叉、学校与行业产业共建、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结合等方面,持续进行改革探索,服务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眺望未来,有充分理由相信,慕课在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将会更加具有数字化、全量化、智能化、场景化特征,成为推动高校数字课程建设、信息化教学改革和数字化转型的新质生产力,成为引领高等教育数字化浪潮的“排头兵”。纵然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入促使慕课向着“提质升级”方向发展,但慕课的“精神”与“初心”始终不渝。慕课的精神不改,即善用信息技术变革教育教学;慕课的初心不改,即服务于高校教学与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蔡文璇,汪琼.2012:MOOC元年[J].中国教育网络,2013(4):16-18.
[2]张策,徐晓飞,初佃辉,等.建设中国特色MOOC,推动教学提质升级——述评、模式、应用及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20,154(6):51-66.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24-03-03)[2019-10-3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4]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5]刘苗苗.瞭望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以数字化构建高等教育新形态[EB/OL].(2024-03-03)[2022-10-0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9923626027460883&wfr=spider&for=pc.
[6]徐晓飞,张策.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改革的要素与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2(7):31-35.
[7]郭明旸.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动向[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4(2):62-70.
[8]徐晓飞,王忠杰.元宇宙服务及其空间[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23(6):10-16.
[9]徐晓飞,苏小红.从MOOC到IMOOC再到OMC:数字时代的课堂革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4(1):76-83.
[10]徐晓飞,李全龙.元宇宙教育及其服务生态体系[J].计算机教育,2023(1):1-7.
[11]翟雪松,楚肖燕,王敏娟,等.教育元宇宙:新一代互联网教育形态的创新与挑战[J].开放教育研究,2022,28(1):34-42.
[12]杨宗凯,王俊,吴砥,等.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探析及应对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7):26-35.
[13]杨欣.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转型图景——ChatGPT究竟对教育意味着什么[J].中国电化教育,2023(5):1-8.
[14]刘勇,徐佳慧,董跃武,等.高等教育中如何应用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中的ChatGPT和人工智能:快速入门指南》解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4(2):71-80.
[15]贾积有,张誉月.人工智能与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3,21(1):49-61.
[16]周玲,王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启示: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J].中国电化教育,2023(5):9-14.
[17]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教育部:中国慕课已上线超7.68万门服务国内12.77亿人次[EB/OL].(2024-01-26)[2024-03-03].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4/55785/mtbd/202401/t20240126_1112589.html.
[18]教育信息化资讯.数字化引领教育变革新风向!一年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发展观察[EB/OL].(2024-01-28)[2024-03-03].https://mp.weixin.qq.com/s/h060lwW32G9 FhjEfIbliEg.
[19]光明网.慕课十年:破大学围墙,助教育发展[EB/OL].(2023-02-08)[2024-03-03].https://m.gmw.cn/baijia/2023-02/08/36352922.html.
[20]徐晓飞,张策,蒋建伟.从应对疫情危机谈我国在线教学模式创新与经验分享[J].中国大学教学,2020(7):42-46.
[21]徐晓飞.从在线开放课程联盟看中国慕课十年发展经验与未来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2023(2):55-60.
[22]张策,吕为工,初佃辉.在线开放课程服务教学的智慧化与数字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5(1):130-139.
[23]教育部网站.“慕课出海”实现高等教育数字化新突破——访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周天华[EB/OL].(2023-12-26)[2024-03-03].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312/t20231226_1096144.html.
[24]谢幼如,陆怡,夏婉,等.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赋能高校课堂数字化转型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4(3):15-24.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Online Open Cour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Ce ZHANG1,2, Dianhui CHU2, Peng LIU1, Meng WEI1, Yubin WANG3
(1.Academic Affairs Offic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eihai), Weihai 264209, Shandong;
2.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eihai), Weihai 264209, Shandong;
3.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999077, China)
Abstra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drive human society into the digital age, with digital construction progressing worldwide. The global higher educ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s deepening, and online open courses represented by MOOCs are undergoing reshaping.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of China’s MOOCs over the past decade, elaborating on six dimensions to demonstrate China’s MOOCs as a showcase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It then discusses the world-class precedents set by China’s MOOC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open courses by renowned professors, sharing of high-quality resources, innovation in teaching modes, cross-regional network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deepening of educational reforms. In the context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era, focusing on ho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mpower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aintains the open and inclusive characteristics of MOOCs, and support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alent cultiv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online open courses i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era. Emphasizing the role of AI and the metaverse in driv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digital teaching, it discusses their impact on the restructuring of online open courses,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MOOCs with AI-driven online courses and MOOCs with metaverse-style online courses.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OC characteristics, it analyzes the position of online open courses in higher educ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emphasizing their leading role. Looking towards the future, people must embrac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era where technology empower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drive online open courses to innovate and evolve in the global wav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Keyword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nline open courses; MOO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taverse
编辑:王晓明 校对:李晓萍
原标题: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在线开放课程发展研究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