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教育及培训领域面临全新的技能需求转向,社会及个人对技能的关注与需求大大增加,对国家资历框架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在全球视域下聚焦各国及各区域资历框架的实践图景与构建趋势,呈现了国家与区域资历框架的发展现状,概述了其核心发展动向:欧洲国家的资历框架发展程度普遍较高、区域和国家资历框架的交融趋势显著、在目标设立上呈同化趋势、普遍以学习成果作为框架的概念基础、在管治机构上仍有较大差异。文章提出了数字化资历框架和资历数据库的应用、国家资历框架包容性不断提升、微证书与资历框架的交互不断深化、着重建设认证环节的质量保障机制四个主要构建趋势,并指出:未来我国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应充分把握全球技能转向的趋势,注重我国国家资历框架的连续性、协同性和终身性,积极应对数字化认证发展的挑战,通过技术赋能满足劳动力市场、教育和培训系统乃至个人的资历需求。
关键词:国家资历框架;区域资历框架;微证书;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先前学习成果认证
中图分类号:G513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朱浩然,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 201620);王夏青,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上海 201620);董丽丽(通讯作者),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 201620)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青年项目“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慕课学习成果认证的机制与政策研究”(编号:B2021002)
一、引言
资历框架(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也称为学习成果框架,是用于系统地描述和分类教育或培训体系中的各种资历的工具,其通过设定不同的级别,明确了不同层级资历相对应的学习成果标准,即各级别资历证书持有人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极大地提高了资历的透明度和可理解性。根据实施的地域不同,资历框架包括国家资历框架和区域资历框架。截至2021年,全球已有至少150个国家建立了国家资历框架[1],并有欧盟资历框架、太平洋资历框架等共17个区域资历框架处于全面运作或发展建设的过程中[2]。两类资历框架在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的贯通,加强教育、培训系统与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衔接,以及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革命的推进,数字技术日新月异,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变化日益加快。经济和社会的数字化、劳动力市场全球化和国际化加剧,微证书大力发展,驱使各国与各区域资历框架在目的和功能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全球的资历框架发展呈现出新的复杂态势。在此背景下,本文系统梳理了近五年全球重点国家或国际组织关于资历框架的最新进展,分析总结了全球资历框架的最新实践图景与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的资历框架建设和终身学习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二、国家与区域资历框架的实践图景
(一)超过60%的国家资历框架处于框架发展的高阶阶段,且主要集中在欧洲国家
国家资历框架的构建始于20世纪80—90年代,最先在苏格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国家推行,随后拓展至爱尔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欧洲各国也普遍于21世纪开始设计和推行国家资历框架。[3]自2017年以来,国家和区域资历框架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但各国资历框架所处的阶段存在较大差异。20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洲培训基金会(European Training Foundation)及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联合发布的《2022年全球国家和区域资历框架清单》(Global Inventory of National and Reg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 2022)显示,在调研的93个国家资历框架(共调研89个国家,以欧洲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为主,且英国和比利时各有3个国家资历框架)中,28个国家资历框架仍处于实践的早期阶段,即刚刚开始资历框架设计的讨论与搭建,或者以立法等形式已通过了资历框架的执行战略,但仍处于设计阶段,尚未落地实施。余下65个国家资历框架已处于更高阶的激活和运作阶段,即其资历框架即将或已经被正式采用并开始运作,占比超过60%。
国家资历框架的发展水平呈现较大的区域差异。总体来看,欧洲处于高阶阶段的国家数量和比例更高,其次是亚太地区。截至2023年,欧洲国家资历框架数量达41个,其中约90%处于高阶阶段且与欧洲资历框架(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EQF)进行了等级对接。例如,德法两国分别于2013年、2019年开始实施国家资历框架,德国的联邦经济和技术部和法国能力署分别对该国的资历框架进行管理和运营,建立了清晰的等级划分和衔接体系,并与EQF实现了充分对接。相对而言,非洲、拉丁美洲、阿拉伯地区的国家资历框架的实践进程相对滞后,大多处于早期阶段。
欧洲各国资历框架的大力发展与普及与2008年EQF的通过密切相关,区域资历框架的设立为欧洲国家资历框架的发展带来了强有力的引领与辐射作用。2008年之后,比利时、德国、法国、芬兰、挪威等国纷纷参照EQF建立或完善了国家资历框架。例如,法国最早的资历框架建立于2002年,2008年EQF建立后,法国将其国家资历框架中原有的5级结构对照EQF修改为8级结构,并于2019年正式采用。欧洲多数国家参照EQF的8个层级,从层级描述出发,注重对教育与培训结果的认证,即从知识、技能、能力三个维度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结果,与国家资历框架进行对接的同时,也与EQF衔接,实现学习成果在不同国家间的认证与转换。[4]这进一步稳固了欧洲各国资历框架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二)区域和国家资历框架的交融态势显著,国际化为重要外驱力
国际化是一国采用和发展国家资历框架的重要外部驱动力。在《2022年全球国家和区域资历框架清单》所分析的93个国家资历框架中,有2/3是基于区域资历框架设立的。亚洲的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国家资历框架设计都参考了东盟终身教育资历参照框架(Asean Qualifications Reference Framework);非洲的毛里求斯、塞舌尔和南非的国家资历框架与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资历框架(Southern African Development Community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相对接。
除了国际化这一主要驱动力,各国在建设国家资历框架的过程中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能否获得政策支持,是否具备足够的资金和人才资源,是否具备接受相关资历的文化传统,是否存在技术性的支持方法、指南和工具,以及教育及培训系统与劳动力市场之间联系的强弱。一般而言,扶持性政策和社会经济环境对于国家资历框架的扎根与蓬勃发展至关重要。例如,欧盟国家,以及埃塞俄比亚、巴勒斯坦等国的资历框架的建设得到了欧盟、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跨国基金和项目的资助,这种帮扶在早期阶段的作用尤为明显。在阻力方面,国家资历框架早期开发阶段的实践,主要面临各方利益主体的参与问题,利益主体参与的不足或过多干预,都会减缓框架构建的进程。[5]在实施阶段,学习成果认证及质量保障系统的建立以及资历标准和获得资历之间的复杂匹配是面临的阻力。
当前,区域和国家资历框架的交融态势显著。一方面,区域资历框架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各国国家资历框架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受区域资历框架的影响,各国家资历框架的功能和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趋同。在设计上,各国一般会考虑采用与区域资历框架等级直接对应的国家资历框架。例如,非洲国家普遍采用的10级框架结构便是其响应非洲大陆资历框架(African Continent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10级结构的结果。[6]在功能上,受区域资历框架的影响,各国的资历框架越发关注国际资历框架的“沟通”和“变革”功能。沟通功能主要体现在资历框架清晰透明地展示资历制度及其下设的各类资历,以便利益主体理解和获取,其核心在于在健全的教育及培训体系下与利益相关方进行公开的交互。变革功能侧重于重塑现行制度,以提高资历与学习者和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性,使资历和课程与行业技能需求相一致。例如,吉尔吉斯斯坦利用其国家资历框架重塑资历内涵,在概念层面上转向以学习成果为依据来定义资历,并将资历框架作为制定部门框架、职业标准和新资历的参考,使学历和课程教学更密切、更准确地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沟通和变革功能并不是互斥的,二者很可能同时存在,只是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当前,几乎所有的国家资历框架都没有局限于沟通功能。
国家框架对区域框架的广泛适应体现了国家资历框架的对外开放性,即国家资历框架是一个国家资历体系的核心展示窗口,需要为其他国家清晰地描述和组织该国的所有资历,以便于资历的跨国互认和合作。因此,国家资历框架与区域资历框架的交融也是资历国际兼容的现实需要。
(三)全球资历框架在实践目标设立上趋同
在区域和国家资历框架交融越发显著的趋势下,各国的资历框架在实践目标上的趋同发展尤为明显。总体来看,各国资历框架的目标包括以下四个维度:支持改革、提高教育和培训质量、促进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以改进教育质量;提高资历的透明度、可比性和认可度,承认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进而支持终身学习及相关资历认证;加强教育及培训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联系,以及促进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支持国际兼容性和一致性,促进社会整体经济发展。其中,提高资历的透明度、可比性和认可度是世界各国国家资历框架最普遍提及的目标,是促进终身学习和与劳动力市场对接的基础。这反映了资历框架的基本目的,只有所有资历都被清晰描述并具备可比性,才能更好地明确技能学习的要求和标准,提升技能的可转移性和互认性,方便教师和培训者调整课程和培训内容,进而使学习者习得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例如,德国的国家资历框架提到其旨在促进人才流动和资历互认,实现与EQF的全面对接。[7]排在第二位的目标是促进终身学习。例如,加纳资历框架的重要目标是促进所有人,特别是非正规部门的学习者,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此外,一些国家优先考虑国家资历框架对接劳动力市场的功能。例如,印度旨在通过国家资历框架打通从教育部门到劳动力市场的路径,以更好地支持技能培训。
区域资历框架也遵循类似的实践目标,即促进终身学习与保障资历的质量(如可比性、透明度)及认可。[8]除此以外,作为一种超越国家单位的共同参考框架,区域资历框架还普遍具备深化区域一体化与协调发展、创建区域共同身份、促进区域内工人和学生的流动性、促进学分的跨国转移和互认等实践目标[9],即在更高层级建立资历与区域内多方主体的多维联系。此外,随着国家与区域资历框架发展成熟,其实践目标也会做相应的调整与变化。
趋同并不意味着消除差异。在趋同发展的趋势下,部分资历框架在时间的推移中,基于框架设计工具的革新和框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国情特色问题,展现出了独特的演变。例如,新西兰推出了其国家资历框架的第三种变体,致力于简化资历制度,以帮助学习者、雇主和行业更好地理解资历。[10]
(四)全球资历框架普遍采用学习成果作为框架概念基础
学习成果导向的框架设计在许多国家和区域资历框架中被广泛采用,成为资历框架普遍的概念基础。在区域层面,非洲大陆资历框架将其定义为学习过程的最终产品,包括知识、技能和价值;东盟终身教育资历参照框架则将其作为层级的衡量系统;EQF通过学习成果的表述让学习者在完成学习后明白自身知道了什么、理解了什么,以及能够做什么。在国家层面,芬兰的国家资历框架促成了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课程和教学大纲设计,葡萄牙通过国家资历框架推广各领域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设计方法。学习成果在国家和区域资历框架中被广泛应用于描述资历证书、资历简介和专业标准,并在课程设置等其他领域得到推广,确保教育和资历标准的统一与透明,增进不同教育系统之间的可比性与互认性。
学习成果奠定了资历认证中以成果为导向的逻辑,最明显的体现是在国家资历框架中,学习成果被用于定义资历的层级及其描述。学习成果的相关描述提供了资历框架最为基础的等级结构,对学习的层级(从低级到高级的纵向描述)和领域(不同学习范畴的横向描述)进行总体说明,划定国家和区域资历框架的性质和范围,并以此促进一个部门、国家乃至区域的资历发展。
尽管全球资历框架普遍以学习成果作为其等级结构的基础,但在具体的层级设置及其描述上各有不同。
资历框架采用的层级设置,即纵向维度,通常表现为8~10个层级,并呈现出大洲之间的差异。在欧洲,在EQF的辐射带动作用下,8级层级体系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欧盟周边地区,如在黑山、波黑和阿尔巴尼亚,8级结构也是最受欢迎的模式,各国有意识地计划或决定将其资历体系与欧洲地区资历体系进行联系和比较,并由此追求框架设计体系上的兼容性。在亚洲,8级结构和10级结构均有许多国家采用。在非洲,10级结构则为主导的设计模式。这种区域间的差异与前文所提到的区域和国家资历框架的交融态势有着密切关系。
资历框架描述的学习领域,即横向维度,一般表现为3~5个描述域。其中,大部分国家资历框架采用3个描述域,即知识与技能、能力与责任、自主性。差异体现在部分国家会在各描述域下设置子描述域,以此来适应国情的特殊性或复杂性。还有部分国家会设置更多的描述域。例如,苏格兰资历框架采用了基础知识理解、知识运用与技能理解、一般性认知技能、信息通信技术与数字技能、自洽负责和与他人合作共5个描述域。
(五)全球资历框架间管治机构差异较大
《2022年全球国家和区域资历框架清单》显示,在其所调查的89个国家中,有一半以上通过特定立法引入国家资历框架。尽管全球各国资历框架通常以立法的方式建立,且具有相似的目标、层级结构以及将学习成果作为共同的概念基础,但是各国资历框架在管治机构和安排上仍存在复杂且多样的差异,且这些机构仍在不断的变化和演进之中。
资历框架的相关管治机构主要负责两类职能:协调和日常运作。就协调而言,共有三大类协调机构:一是国家政府部门,部委主导的协调系统最为常见,但并非大多数,通常是教育部门主导,或者由劳动部门主导(框架侧重于职业教育与培训),也可以由包括教育、劳动和社会政策相关部门在内的跨部门小组共同履行协调职能;二是专门或主管机构,该类管治机构或者专门为开发或实施国家资历框架而设立,或者在负责协调国家资历框架的同时履行资历系统以外的职能,还负责在更广泛的职业教育系统中履行职能;三是利益相关者委员会或理事会,设立该类管治组织的主要目的是沟通教育培训界和劳工界,鼓励更多主体广泛参与到国家资历框架的治理,但这些组织的成员仍然主要来自公共机构,通常是国家政府部门,之后依次是教育和培训机构(如学校和学院)、劳动力市场、非政府组织,最后是国际机构。相比负责协调职能的机构的多样化,各国维持资历框架日常运作的机构较为统一,主要由专门或主管机构来履行。
随着资历框架自身发展程度的变化,社会不断涌现新需求和新挑战,资历框架的管治机构及相关治理结构也不断变化。早期阶段的国家资历框架通常由国家政府部门进行管治,已进入激活和运作阶段的国家资历框架更多由专门或主管机构管理。同时,国家资历框架越先进,相关管治机构所履行的职能也会更加融合,而非仅负责某一项职能。这种变化演进在全球许多国家资历框架的治理结构上都有体现。爱尔兰第一个国家认证机构是成立于2001年的爱尔兰国家资格认证机构。该机构于在2012年与爱尔兰质量保障署合并,成立了负责多项职能的爱尔兰质量与资历认证机构;葡萄牙最初的国家资历机构在2012年重组为国家资历认证和职业教育署,扩大了其职权范围,增设了对教育和职业培训政策的管理和实施。
三、国家与区域资历框架的发展趋势
(一)数字化资历框架和资历数据库的应用,推动资历框架形态升级
建立数字化资历框架和资历数据库是各国资历框架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推动。一方面,当前各区域与国家间的资历框架差异较大,导致学习成果无法跨国共享,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不能顺利开展,不同国家间教育资历的互相认可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这成为数字化资历框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另一方面,国际移民和难民等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变化也促进了数字化资历框架的产生。根据国际移民组织发布的《2022年世界移民报告》,目前全球有约2.81亿国际移民[11],而这些劳动者在跨国工作和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中,由于资历的可比性、跨国流动性等因素,面临资历认证材料不齐全、既有资历文件难核实、资历跨国转化不通畅等问题。[12]数字化资历框架基于数据集成平台和交互性操作系统创建技能和资历的数据空间,不仅可以将来自不同国家或机构的资历认证流程和政策连接起来,也能使国家和区域间有关技能和资历的数据与其他数据相关联。改善资历信息的提供和呈现方式,使不同国家和区域的资历持有者都能清楚地了解到资历在不同环境中的学术、经济和社会价值,并比较其对透明度、信任度、可移植性和相关性的影响,也能更好地支持个性化的终身学习。
数字化资历框架的建设主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资历数据收集阶段,即以标准化格式从提供商或认证机构收集资历信息;二是资历发掘共享阶段,即允许资历创建者共享实践、允许用户发现新的资历、允许用户验证资历信息;三是资历智能阶段,即自动比较资历,并提供与资历相似的建议,同时监测资历发展趋势。扩大数字化资历框架在全球的覆盖率,提升资历数据质量,对于资历认证意义重大。
在数字化资历框架和资历数据库的实践上,欧洲起步较早且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诸多数字化资历框架的理念、方案和实践方式均先出现于欧洲。2017年欧盟理事会通过修订版EQF,鼓励成员国线上发布并使用通用结构提供所有类型和级别的资历及其学习成果;2018—2020年,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推进11项数字教育行动计划,帮助成员国应对在教育和培训中使用数字技术的挑战和机遇,旨在推进终身学习,推动资历框架数字解决方案的开发;2020年,欧盟委员会发布并实施《欧洲数据战略》,呼吁通过欧洲公共数据空间创建安全且高效的数据共享环境,允许数据在不同机构和行业之间自由流动,以提高资历认证的互操作性和资历数据的质量。
欧盟成员国也建立了学历数据库的网站和服务机制,将学习、就业和未来发展轨迹联系起来,积极响应资历框架数字化趋势,一些国家还开发了工具和应用程序,以帮助个人做出学习和职业决定。例如,罗马尼亚的国家高等教育学历登记册和国家职业资历登记册都包含学历信息,旨在显示学历与劳动力市场职业之间的相关性;拉脱维亚资历证书数据库可对资历证书进行比较,并提供制作不同资历证书的统计数据。
该领域的最新发展是欧盟委员会于2023年开发并正在推广使用的欧洲学习模型(European Learning Model)。欧洲学习模型是一种公开许可的语义标准,用于描述有关学习的元数据,可供任何需要描述学习数据的利益相关者在教育、培训和就业环境中使用。该模型以欧盟成员国在EQF建议中商定的电子共享资历信息的通用结构为出发点,以其他现有标准和通用格式为基础,将资历认证信息转化为开放的、机器可读的数据模型,从而提供能够广泛共享、连接和分析的数据格式,充分挖掘数字工具的潜力,提升不同国家数据间的互操作性。该模型提供欧洲教育区29种语言和候选国家语言版本,可用于各种应用,是欧洲教育区第一个统一且全面的数据模型,方便资格认可和技能验证,从而推进技能提升、再培训和终身学习。
该模型由四个不同的层级组成。第一个层级是欧洲信息模型。由定义和标准组成,这些定义和标准存在于与欧洲学习和资格标准相关的各种政策文件和建议中。此外,还辅之以其他来源的附加术语词汇表。第二个层级是欧洲学习模型本体。它是一种组织和表示信息的方式,不仅提供固定的术语,而且显示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层级是应用程序配置文件。该配置文件在本体上应用额外的规则和限制集,并支持信息和数据的发布。第四个层级是国家、区域或部门范围内的扩展数据模型,以支持特定用例和适应特定需求。
(二)全球资历框架的范围不断扩展,包容性不断提升
在国家资历框架实施过程中,框架的覆盖范围逐渐扩大,更具包容性。大多数国家资历框架采用综合的纳入标准,将正规教育中的各领域,如职业教育与培训、高等教育、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各种资历纳入统一框架。例如,德国资历框架将正规教育和培训的各级各类资历证书统筹在一个框架下管理。而少数国家则拥有只涵盖高等教育或仅涉及职业资历的框架。例如,加纳国家资历框架只涵盖职业教育与培训,其目的仅是将加纳不同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资历证书统一在一个框架之下,以提升质量和规范认证。还有一些国家正在尝试合并、整合或关联现有的各类独立框架,形成一个更为综合的框架系统。例如,瑞典的国家资历框架涵盖了独立的高等教育资历框架,并与国家资历框架的6~8级对接。
除正规教育与学习之外,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区域资历框架将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纳入其中。《2022年全球国家和区域资历框架清单》调查的93个国家资历框架中,有3/4将“促进对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认可”列为框架建设的重要目标,且这些国家集中在欧洲和亚洲。从国家层面看,1969年法国国民教育部颁布的《培训水平分级》对证书等级的划分主要基于国家职业教育证书与文凭[13],以正规学习为主,学习成果认证范围较窄,2019年法国颁布《关于国家资历框架的法令》后,法国国家资历框架不仅认可正规学习,也认可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14];2004年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颁发《先前学习认定指南》,明确学习认定包括对在正规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之外的非正规途径与非正式方式的学习的认定。[15]从区域层面看,服务于英联邦小国虚拟大学(Virtual University for Small States of the Commonwealth,VUSSC)资历认证的跨国资历框架(Trans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涵盖通过VUSSC提供的高等教育资历以及中等后技术和职业资历,包括成人基础教育与培训、职业教育与培训,以及高等教育;东盟终身教育资历参照框架则涵盖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包括义务教育后继续教育、成人和社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高等教育等教育范畴。
在国家资历框架与非正式和非正规学习的衔接上,大多数国家都是在启动该国的资历框架后才开始设计非正式和非正规学习的认证系统(Validation of Non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国家资历框架引入的资历特征(如成果、基于单元的资历和共同评估标准)不仅简化了认证过程,还提高了验证系统的可见性,大多数国家都试图将两者相结合。例如,葡萄牙已将其能力识别、验证和认证系统(Recognition, Validation and Certification of Competences)整合到国家资历框架中,以更好地识别申请人的培训和指导需求,并促进技能评估。同时将验证过程嵌入国家资历框架,可以使通过该系统获得的证书和文凭与通过传统路径获得的证书和文凭具有相同的地位。此外,在非正式和非正规学习的验证尚不发达的国家,国家资历框架通常对这两方面的验证有积极贡献。例如,在塞尔维亚,《国家资历框架法》包括了基于资历标准的先前学习认证程序,适用于框架中1、2、3和5级的资格。
当前世界各国在将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资历认证纳入国家资历框架的过程中,主要以灵活为策略,注重资历成果在不同场景中的可转移性。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资历认证主要有三个场景:教育和培训、劳动力市场、社会政策和民间社会活动。为了使不同场景中的资历认证有效并充分发挥其潜力,教育和培训的资历认证、劳动力市场的资历认证、社会政策和民间社会活动三个场景需要进行更深层次和更紧密的连接和合作,从更广泛的角度考虑资历认证的影响以支持个体的发展。例如,在法国,法国国家职业文凭认证目录和特定目录与法国资助数据库和个人培训账户相衔接,将国家职业资历和非正式和非正规学习中的专业资历连接起来,一并纳入个人学习账户中,为法国民众的就业和未来发展提供个性化支持;在芬兰,除了简短的资历证书说明和下载英语、芬兰语和瑞典语的欧洲通行证证书补充资料外,资历证书数据库ePerusteet还为学习者提供资历证书必修、选修和通用单元组成的详细信息,从而进一步减少学习者进行跨国、跨地区间技能认证和求职的阻碍。
(三)微证书与资历框架交互不断深化,灵活性和稳定性的张力凸显
随着全球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迅速变化,微证书(microcredentials)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和认证形式崭露头角。微证书指对短期、集中的学习内容的正式认可,通常包括开放徽章、模块、部分和补充资历证书。作为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证书在全球被广泛运用,并在与资历框架的交互中逐渐引发了资历框架稳定性和灵活性之间的紧张关系。
一方面,这种认证形式灵活多样,允许学习者在短时间内通过多样化的途径获得特定技能的认证,从而积累不同的能力。这种灵活性满足了许多成年人和非传统学习者的需求,帮助他们填补正式教育和培训与快速变化的社会及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欧盟在2022年通过《关于促进终身学习和就业能力的微证书的建议》,呼吁认可微证书在帮助个体适应新的职业挑战方面的价值。[16]另一方面,这种灵活性也带来了挑战。国家和区域资历框架强调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学习者和雇主能够清晰理解和信任资历认证的标准和质量。资历框架的稳定性通常表现为高度的透明度、可预测性和可信度,为不同类型的资历认证提供连贯和一致的结构。随着微证书的出现,资历框架面临着如何在保持其稳定性和可信度的同时,吸纳这些灵活的、快速发展的新型资历认证的挑战。
面对微证书带来的灵活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张力,各国和各区域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一是直接整合型。例如,爱尔兰和新西兰将微证书直接纳入国家资历框架。这些国家将微证书分配至框架的各个层级,为其设立了具体的标准和要求;欧盟通过利用资历框架、学分转换等政策为微证书的互信与认可奠定了基础,建立了能够与现有资历框架对接的微证书框架。[17]这种类型将资历框架作为推动微证书发挥效用的主要驱动力。[18]二是部分采纳型。例如,马来西亚和马耳他只在其资历框架的某些部分纳入微证书。这种做法允许国家在框架的某些层面上保持灵活性,同时在核心部分维持框架的稳定性,为国家提供了试验和调整的空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灵活应对新兴的学习和认证需求。三是横向补充型。一些国家设立单独的微证书框架,以作为资历框架的补充。例如,澳大利亚通过发布《国家微证书框架》,对微证书的运行设置了最低的标准和要求[19],对其各方面进行规范,并为教育机构和企业设计与开发的微证书提供信息参考。[20]这种方式既保持了资历框架的基本结构和稳定性,又为微证书的发展提供了规范和支持。
(四)多数国家着重建设资历认证环节的质量保障机制
资历系统中的质量保障和教育及培训系统中的质量保障相辅相成,有所交叉,并最终服务于一个共同的结果,即可信赖的和高质量的资历。相较而言,资历系统中的质量保障机制更关注培训者和学习者,而非机构;目的是基于对个体所学知识的考量,确保接受评估并获得认证的个体都能达到符合标准的学习成果;其重点是评估和认证,参与的主体可能有评估员、证书颁发人员、授证机构等。[21]
《2022年全球国家和区域资历框架清单》显示,在其所调查的89个国家中,有2/3的国家已经开发或建立了与国家资历框架对接的质量保障机制,国家资历框架成为提升资历质量的重要工具,并呈现出以下关键领域的资历质量保障内容:第一,保障与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性,应保障劳动力市场的相关主体参与确定资历的相关需求,证明相关行业及具体的职业发展与国家发展相关;第二,保障资历的设立具备统一的标准,所有资历的设立都应以学习成果为基础,符合统一的标准规范;第三,保障学习过程质量,在获取资历的过程中,应确保学习内容符合职业对技能的要求,并具备大量的实践环节;第四,保障评估过程质量,评估应以资历背后的统一标准为基础,并有经历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参与评估;第五,保障认证环节质量,认证环节应具备国家层级的价值,证书由国家主管机构颁发,所认证的资历应配备国家资历框架中的数字层级。
在这些关键领域中,认证环节在资历质量保障中的地位尤为重要。认证环节是验证学习过程及成果,并以此授予资历的过程,最终目的是确保学习者获得所需要的学习成果,并通过颁发资历证书对其认证。许多国家都越发重视认证环节的质量保障。例如,斐济通过资历登记过程的认证完成资历的质量保障,即设定标准以规范资历在国家资历框架中的纳入,资历的提供者或开发者必须先获得认证,才能将其资历纳入国家资历框架;阿联酋、格鲁吉亚通过学习成果认证推进质量保障,阿联酋高等教育机构需要认证其课程学习成果如何与国家资历框架对齐,以保障课程与资历的相关性及质量,格鲁吉亚以法律规定资历认证标准需明确定义学习成果,确保其符合国家资历框架的层级描述。这些国家的措施都在认证环节确保持有资历证书的个体达到了所要求的学习成果,符合国家资历框架的统一标准,以此保障资历质量。但在一些国家,认证过程在资历质量保障中并未得到明确、全面的体现。例如,哈萨克斯坦虽然在资历提供者的认证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尚未基于学习成果来验证资历。阿塞拜疆、埃及、黎巴嫩、尼泊尔等国尚未建立基于框架层级描述或学习成果认证的质量保障机制。各国资历系统的质量保障机制仍在发展中,认证环节的质量保障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四、结语
建立国家资历框架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任务,需要考虑我国教育结构、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也要充分考虑各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实际;既要借鉴各国发展的实践经验,也要注重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本文基于对国家与区域资历框架的全球实践图景与发展趋势的总结和分析,提炼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要提高我国国家资历框架的连续性和协同性。将各级各类在校教育证书、企业行业工作经验、线上线下数字证书,以及各类志愿活动、实习活动中的成果打通,把非学历教育成果和职业技能等级学习充分结合,完善学分转换和学分银行制度,使各种学习形式、学习成果和工作经验得到认定、累积和认可。
二是要坚持资历框架的终身性。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重视职业教育与培训,与老年大学、社区大学等互相打通,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
三是要提升资历框架数字化水平。建立可持续的资历数据库,以确保其是质量驱动的、更新的、可访问的、高效的和可靠的。完善在线学习平台和数字化认证系统,为各类学习者提供更加灵活和便捷的学习途径。例如,拓宽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数字渠道,通过在线课程和虚拟教室,使学习者能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从而克服地理和时间限制;统一全国数字化认证系统,实现实时学习成果的记录和评估,确保学习者成果得到广泛认可;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使用户获得有关微证书的相关信息。
四是要有国际视野,推动我国国家资历框架本土化和国际化。在符合中国国家实际的基础上,分析代表性国家和区域资历框架建设的背景、发展历程、结构要素、支持条件和运行发展等,在我国的社会结构中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资历认证制度体系建构路径。
参考文献:
[1][21]Castel-Branco Eduarda. National and reg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overview[EB/OL]. (2021-07-21)[2024-06-30]. https://www.cinterfor.org/en/node/8182.
[2][9]ANDREA B. Orientation note on reg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EB/OL]. (2021-10-07)[2024-06-30]. https://www.etf.europa.eu/en/document-attachments/orientation-note-regional-qualifications-frameworks.
[3]张伟远, 段承贵. 终身学习立交桥建构的国际发展和比较分析[J]. 中国远程教育, 2013(9): 9-15.
[4]郭翠, 柴泽英, 李娟. 欧盟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的政策演进与实践路径[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1, 33(5): 53-62.
[5]Cedefop. Building a European qualifications map: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 (NQFs) across Europe[EB/OL]. (2024-02-12)[2024-06-30]. https://www.cedefop.europa.eu/files/9191_en.pdf.
[6]Cedefop. Global inventory of national and reg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 2022, volume I: thematic chapters[EB/OL]. (2023-12-04)[2024-06-30]. https://www.cedefop.europa.eu/files/2237_en.pdf.
[7]林素絮, 周凡, 林欣. 德国国家资历框架与欧盟的对接: 演进逻辑与启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3(3): 77-85.
[8]RON T. An introductory guide to 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issues for policy makers[EB/OL]. (2007)[2024-06-27]. https://www.ilo.org/sites/default/files/wcmsp5/groups/public/@ed_emp/@ifp_skills/documents/instructionalmaterial/wcms_103623.pdf.
[10]Cedefop. Global inventory of national and reg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 2022, volume I: national and regional case studies[EB/OL].(2023-10-05)[2024-06-30]. https://www.cedefop.europa.eu/files/2236_en.pdf.
[11]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 World migration report 2022[EB/OL]. (2022-09-19)[2024-06-22]. https://world-migrationreport.iom.int/wmr-2022-interactive.
[12]SINGH S, EHLERS S. Recognition of prior learning[J]. Andragoška spoznanja,2019(25): 69-87.
[13]Commission nationale de la certification professionnelle. Nomenclatures des niveaux de formation[EB/OL]. (2023-08-25)[2024-06-22]. https://travail-emploi.gouv.fr/ministere/instances-rattachees/article/cncp-commission-nationale-de-la-certification-professionnelle.
[14]Ministère du Travail. Cadre national des certifications professionnelles[EB/OL]. (2019-01-14)[2024-06-20]. https://travail-emploi.gouv.fr/formation-professionnelle/ reconnaissance-et-certification-des-competences-professionnelles/article/cadre-national-des-certifications-professionnelles.
[15]ABDOUS M, HE W, YEN C J. Using data mining for predict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online question theme and final grade[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12,15(3): 77-88.
[16]European Commission. Proposal for a council recommendation on a European approach to microcredentials for lifelong learning and employability[EB/OL]. (2021-12-10)[2024-06-30]. https://data.consilium.europa.eu/doc/document/ST-9237-2022-INIT/en/pdf.
[17]任卓冉. 终身学习趋势下高等教育微证书的逻辑理路与实施框架[J]. 高校教育管理, 2023, 17(2): 14-25.
[18]MCGREAL R, OLOCTT Jr. D. A strategic reset: micro-credentials for higher education leaders[J].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 2022, 9(9): 1-23.
[19]陈健, 孙善学. 国际视域下的微证书: 概念界、运行模式与本土化体系构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4(8): 38-47.
[20]张黎, 周霖. 赋能数字化时代终身学习: 澳大利亚教育微证书探析[J]. 外国教育研究, 2023, 50(6): 80-96.
Global Practice Landscape and Trends in National
and Reg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
ZHU Haoran1 WANG Xiaqing2 DONG Lili1,3
(1.School of Education,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2.Shanghai Academy of Global Governance & Area Studie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3.Center for Comparative Study of Global Education,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 The glob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ector is facing a new shift in skill demands. The social and individual attention and demand for skills have greatly increased, which places greater demand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actice landscape and construction trends of national and reg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 in a global perspective, present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national and reg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s globally, and outlines their core trends: the high development degree of qualification frameworks in European countries, the significant integration trend of regional and 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s, the assimilation trend in target-setting, prevalence of learning outcomes as the conceptual basis of the framework, large differences in governing institutions. The paper highlights four main construction trends: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 and qualification databases, the increasing inclusiveness of 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s, the deepening interaction between micro-credentials and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 and the focus on building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s in the certification chain. Finall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should fully grasp the trend of the global skills shift, focus on the continuity, synergy and lifelong nature of China’s 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and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ertification, so as to meet the qualifications needs of the labor market,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and also the individuals through the technology empowerment.
Keywords: 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Reg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Microcredentials; Non-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Recognition of prior learning
编辑 朱婷婷 校对 吕伊雯
原标题:国家与区域资历框架的全球实践图景与发展趋势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