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养学生具备主导未来社会的人性素养,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是韩国人性教育的发展愿景。2020年以来,通过出台人性教育相关发展计划,韩国在人性教育项目的开发与普及、人性教育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参与、人性教育教师的培训与能力提升、家校社协同的人性教育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相应进展,并确定了基于学校课程充实人性教育、推进实践导向的个性化人性教育、寻求人性教育替代方案、深化人性教育教师培训等一系列新举措。对韩国人性教育相关发展计划的考察,有助于促进我国对如何培育学生在未来社会所需的素养这一问题进行积极思考。

  关键词:人性教育;未来公民;未来素养;三个导向;韩国

  中图分类号:G531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梁荣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长春 130024);范程程,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长春 13002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东亚国家教育减负政策比较研究”(编号:BDA230231);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国外教育研究专项2022年度委托课题“东亚教育研究及其数据库建设”(编号:EMIC-YJC-2022011)


  韩国人性教育由来已久,已有研究从朝鲜王朝性理学说中进行历史溯源,认为自律自得自省、恰合时宜而动以及律己为本的孝、奉公为本的忠、爱民为本的义均为人性教育之体现。[1]二战后,人性教育在韩国一度被忽视,虽然第三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73—1981年)将人性教育确定为改革的基本方向之一,但仅仅是从理念上进行了强调,实践层面并未有效落实。直至1995年,韩国教育改革委员会发布《建立主导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教育体制的教育改革方案》,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及培养其人性。其中,人性培养关涉道德感、社会性和情感三个维度。随后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97年)及历次修订均强调人性教育实施体系的构建,聚焦实践导向的人性教育,人性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回应学生未来发展之需以及由于“人性缺失”所造成的各种青少年社会问题。

  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健全、正确人性的国民,服务国家社会发展,韩国于2015年正式颁布《人性教育振兴法》及同法的实施令与实施规则,标志着人性教育进入立法时代。2016年1月,韩国教育部联合其他三个部门发布《人性教育五年综合计划(2016—2020)》(以下简称《第一次综合计划》),明确了人性教育的基本内涵、各学段的人性教育目标及五项推进方案,致力于在学校教育体系内构建人性教育实施框架的同时,完善“家校社协作体系”,并通过每个年度的实施计划予以具体推进。[2][3]2020年10月,韩国教育部发布《第二次人性教育综合计划(2021—2025)》(以下简称《第二次综合计划》),在梳理总结《第一次综合计划》实施成效的基础上,对新阶段推进人性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结构体系以及重点课题进行了全面部署。本文拟对《第二次综合计划》及之后韩国教育部制定的《2021年人性教育主要项目计划》(以下简称《2021年计划》)、《2023年人性教育实施计划》(以下简称《2023年计划》)进行综合考察,分析韩国如何规划和实施人性教育,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未来素养,为其发展奠基。

  一、实施背景的演变

  一项基于主题建模对学校人性教育发展动向进行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以来韩国学校人性教育研究聚焦的主题发生了三次转移:2011—2014年,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人性教育的必要性与有效性,关注基于韩国传统文化的人性教育内涵研究以及创造性与人性的融合,着重探讨人性教育作为校园暴力问题解决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中实施人性教育的可能性,可以视为人性教育正式立法前的奠基阶段;2015—2019年,相关研究聚焦完善《人性教育振兴法》的制度问题、分析人性教育的推进方向以及提高人性教育的效果,关注人性教育的核心价值与素养,着重探讨如何开发有效的人性教育教学计划或项目,可以视为人性教育制度妥当与否的论争阶段;2020年以来,相关研究聚焦提升人性教育的系统性,关注公民培养视角下实践导向的人性教育课程与教学方案的构建,着重探讨未来素养的培育,可以视为人性教育如何应对时代变化的探索阶段。[4]学界的研究与韩国教育部2020年以来制定的人性教育相关发展计划中聚焦的背景变化具有一致性。

  (一)“人性素养”愈发成为未来人才的核心素养

  人性教育是韩国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并具有十分重视历史文化传统的特征。从《人性教育振兴法》及相关研究对人性教育内涵的界定①与讨论中可以发现,韩国人性教育体现了明显的东方文化色彩,强调礼、孝等传统核心价值,注重其在社会共同准则构建和个体身份认同形成中的作用。[5]与此同时,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愈发需要强调人之为人的固有“人性素养”。例如,在交际范围扩大且信息量剧增的未来社会,基于尊重与关怀的沟通成为必备的“人性素养”;经合组织(OECD)指出了未来学习的变革力:创造新价值、协调压力与两难困境、具备责任感。[6]在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未来,人才的“人性素养”备受关注,因此,韩国将“培养具备主导未来社会的‘人性素养’的公民”作为《第二次综合计划》的发展愿景。

  (二)后疫情时代人性教育价值目标的多元化

  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危机、气候危机、环境危机、人口危机以及数智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身份认同危机等全球性危机加剧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同时,多元化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超越传统人性教育核心价值的新价值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包括情感、伦理、共同体意识等。[7]充满危机且多元价值共存的社会要求人性教育价值目标走向多元化,韩国既有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讨论。理论层面上,围绕人性与人性教育的多维内涵及其与道德教育、社会情感学习的差异进行探讨,聚焦回应人性教育多元价值目标的应然之义;实践层面上,关注人性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以及如何有效落地,聚焦实现人性教育多元价值目标的实然之举。[8]

  (三)亟需通过人性教育缓解青少年社会问题

  当前韩国青少年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活满意度不高、主观安全感不足和各类暴力事件频发三个方面。以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为例,根据韩国统计局2021年的一项调查,27.0%的高中生和22.9%的初中生在过去的12个月里感到忧郁、悲伤或绝望,甚至连续两周以上无法正常生活;新冠疫情之后,48.2%的青少年感到学业压力增加,48.4%的青少年认为学校生活发生了负面变化。[9]韩国实施的“面向2022年教育课程修订的国民参与问卷”的调研中,对“当前需要加强的教育是什么”这一题项的回答中,36.3%的参与者认为是人性教育,高居第一位。[10]面对时空环境变化、社会竞争压力等因素导致的青少年社会问题,如何培育其作为未来公民应具备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人性教育成为备受关注的关键路径之一。

  二、成果及主要推进举措

  (一)取得的成果

  《第二次综合计划》对《第一次综合计划》的实施成效进行了评估。《第一次综合计划》设定了五项具体课题,整体达成度为良好。其中,“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性化整体转向”与“激发学生人性的多样化教育活动”两项课题的达成度为较高水平;“教师人性教育能力的提升与支持”“构建家校社协同支持体系”及“提高全体国民的人性教育意识与同理心”三项课题的达成度为中等偏上水平。但是,对政策对象(学生、家长及教师)开展的深度访谈调查显示,在教育现场能够体验到的人性教育的变化还不是很充分,政策效果有待提升。例如,2019年针对学生及家长的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对艺术、体育等相关体验项目的认知度、满意度较高,但将其作为人性教育一环的认同感较低。[11]

  结合《第一次综合计划》实施成效的评估结果,《第二次综合计划》在具体课题的设定上表现出了较强的政策延续性。《第二次综合计划》设定了四项具体课题:“在学校教育课程内落实人性教育”“营造充满人性教育氛围的学校环境”“家校社协作的人性教育”及“完善制度建设与评价反馈”。韩国教育部牵头发布的“关于人性教育进展的评价与分析”研究报告[12]及《2023年计划》[13]对《第二次综合计划》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大力推动人性教育项目的开发与普及

  《第二次综合计划》以来,韩国除了持续完善理论,还大力推动人性教育实践项目的开发。促进学校开发人性教育课程项目,实现人性教育与各个学段课程体系的融合,并在各年级分别有所侧重。例如,在小学阶段,一、二年级强调孝与正直观念的传递,三、四年级侧重合作与责任感的培养,五、六年级聚焦尊重、关怀他人以及沟通能力的养成。除了正规教育课程项目的开发,也重视民间教育力量的参与,韩国政府通过“人性教育项目认证制”对一系列达标的优质民间人性教育项目予以认证,并延长了认证的有效期限。例如,韩国红十字会面向中等教育阶段学生开发的项目“HEY!改变世界的我们”等。

  2.多部门联动实现人性教育课程深入发展

  韩国教育部、地方教育厅、相关行政部门联动推进人性教育的体系化和制度化,并在学校层面努力落实人性教育课程。除了制定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地方教育厅还着力将人性教育落实到教育课程及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充实人性教育课程内容。人性教育的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体育俱乐部活动在内的体育活动、艺术与人文素养教育、校园暴力预防教育等,还包括法律意识教育、环境教育、森林教育、动物保护教育等。

  3.加强对人性教育教师的培训与支持力度

  为了强化教师的人性教育能力,韩国教育部和地方教育厅指定专门机构开展人性教育专职人员培训,开发多样化的培训课程。2022年共计135名教师接受培训,其中,小学教师59名,中学教师76名。构建人性教育优秀教师网络,支持专门从事人性教育的教师围绕人性教育项目进行分析与研讨,开展小组活动或召开专题报告会,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截至2022年底,共计112名专门从事人性教育的教师加入该网络。

  4.多主体参与共促人性化校园文化建设

  为了营造有利于人性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教育部和地方教育厅、学校积极推进学生自治,改革学校文化空间,并设立家长协会参与学校相关项目的开发,体现了学校人性教育活动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致力于将学校建设为人性教育共同体。同时,为打造沟通、关怀、尊重的学校文化,教育部牵头联合各级部门积极开展朋辈活动、语言文化能力提升活动、预防网络暴力活动,并在保护残障学生人权、尊重多元文化等方面做出努力。

  5.通过发掘和宣传优秀案例提升人性教育认同度

  为提高全体国民的人性教育意识与认同度,韩国注重发掘和宣传优秀人性教育实践案例。例如,举办“人性教育实践案例研究发表大会”,发掘并共享教育教学现场的人性教育实践模范案例;举办“韩国人性公民教育奖评选与颁奖典礼”,发掘与宣传学校、家庭、社会各领域的人性公民教育模范案例,并推动人性教育家校社协作。

  (二)主要推进举措

  为更好实现《第二次综合计划》提出的“培养具备主导未来社会的人性素养的公民”的愿景,韩国教育部在《2023年计划》中明确了人性教育下一步发展的基本方向:营造强化人性教育的环境,以实现自主的人生拓展,共同体社会中的关怀、分享与合作,以及数字空间中的责任与尊重。基于该基本方向,设定了促进人性教育发展的五个主要课题。[14]

  1.基于学校教育课程充实人性教育

  一是持续基于学校教育课程推进人性教育。将人性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建立人性教育计划与学校教育计划之间的有效衔接。在关涉人性教育的课程及课时数方面继续沿用2015年修订版课程标准,在小学中高年段和中学阶段开设道德、社会、伦理类课程并融合国语、科学、艺术与体育类课程共同实施人性教育(见表1)[15]。二是推进融合艺体类教育的人性教育课程。开发包括艺术教育、体育教育在内的人性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育俱乐部活动及艺术活动。艺体类教育在体现人性教育价值以及落实人性教育目的等方面均具有积极作用,开展艺体类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其感性与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沟通合作中增进对世界的理解,形成他者思维。

表1   学科教育课程与人性教育的关联性(示例)

20240409777954.png

(注:括号内数字是2015年修订版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课程内与人性教育相关的教学课时数示例。)

  2.为实践导向的个性化人性教育提供支持

  一是开发与推广基于元宇宙的学生活动型人性教育项目。开发体现数字化环境的项目,开发并推广聚焦数字伦理(如预防语言暴力)等学校需求的教学活动资料。过去几年韩国人性教育项目开发实现了主题的不断拓展,如2019年的游戏教育、2020年的世界公民教育、2021年的信息伦理教育、2022年的虚拟无接触时代的责任尊重教育、2023年的数字伦理教育等。二是开发符合学生特点的新版人性评估工具。韩国目前使用的是2014年由韩国教育开发院研制的中小学生人性评估工具,亟需开发及推广能够充分体现数字化环境、学校暴力预防等社会变化的新一代人性评估工具。三是为学校实践导向的个性化人性教育项目开发提供支持。充分考虑偏远地区学校、放学后学校等教育环境的特点,地方教育厅牵头自主开发人性教育项目。

  3.发掘与宣传优秀人性教育项目并探索替代性方案

  在继续举办人性教育实践案例研究发表大会、韩国人性公民教育奖评选与颁奖典礼以及实施人性教育项目认证制的基础上,为探索人性教育项目认证制替代方案开展政策研究。人性教育项目认证制是为了鼓励开发并实施达到一定标准的优秀人性教育项目,灵活开展人性教育并提升人性教育的质量水平。为了进一步激发和提升民间力量参与优秀项目开发的积极性,有必要开展政策研究以探索新的方案。例如,探索能够在学校广泛推广的优秀项目的开发、管理方法以及最低标准等替代性方案。

  4.深化专职教师培训并构建教师网络

  一是为强化人性教育教师能力,持续深化专职人员培训。以热爱人性教育且具有相关经历的一线教师为对象,以提升其专业性为目的,实施系统的能力提升项目培训。支持并资助在指定的人性教育专职人员培训机构②开设和实施专职人员培训项目,围绕人性教育理解及核心能力提升进行集中研修后,进入现场实习等培训环节。二是促成人性教育合作伙伴关系。运营人性教育优秀专职教师网络,实现各地区人性教育专职教师间的信息共享,构建区域合作机制;积极推动不同地区及部门间的信息交流,构建国家教育部、地方教育厅、相关部门及业务实施机构(如青少年政策研究院等)间的合作机制,促进业务的有效开展及信息与资源的共享。三是为家校社协同推进人性教育提供支持。通过终身教育振兴院在线家长教育网站家长在线、京畿道终身学习门户网站京畿道知识(见表2)[16]等形式提升家长的人性教育能力,同时,为了营造家校社协同参与的人性化教育环境,创建地方人性教育振兴协会等组织,完善支持体系。

表2   家长人性教育能力提升项目(示例)

20240409585686.png

  5.持续支持人性教育的实施并重视结果反馈

  一是通过对人性教育成果及政策的评价实现系统化反馈。围绕人性教育的推进成果、达成度、需求侧的满意度、项目的适切性等进行调查与评价,对收集的反馈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改进方案。二是督促人性教育振兴委员会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包括:运营法定委员会,对人性教育主要政策进行审议;通过对人性教育政策进展情况及活动实施评价和结果进行分析,形成改进方案,应用于人性教育政策的制定与修订。

  三、主要特点

  (一)立足“三个导向”培育未来公民核心素养

  韩国的人性教育表现出明显的传统导向、实践导向和未来导向,培养具备主导未来社会的人性素养的公民。所谓传统导向,在于人性教育强调礼、孝等传统核心价值观念,是为人性教育之历史本源;所谓实践导向,在于人性教育的“现场指向性”,着力从根源上解决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与其他国家实施的旨在加强青少年社会情绪能力的社会情感学习具有同质性[17],是为人性教育之现实行动;所谓未来导向,在于人性教育聚焦未来公民核心素养的培育,探索人性教育如何应对时代变化,是为人性教育之发展愿景。

  (二)将学校课程作为落实人性教育的主要载体

  基于学校教育课程充实人性教育是当下韩国人性教育发展的主要举措之一,通过直接、间接的教育活动推动人性教育的深入实施。通过对韩国中小学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的分析可以发现,学校层面以道德、社会与伦理类课程为核心,统合国语、科学类、艺体类等课程来共同落实人性教育。全学段、多学科的推进体系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维度、不同视野更好地理解人性教育的丰富内涵,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调整人性教育的侧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探究,围绕身边的道德现象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构建良好的内心世界,培养社会情感能力和同理心。

  (三)高度重视教师在人性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之于人性教育的重要性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第二次综合计划》以来,构建实践导向的人性教育课程与教学方案备受重视,教师在人性教育中的作用被提升至新高度。[18]第二,韩国人性教育的特点之一是将学校课程作为落实人性教育的主要载体,而人性教育教师是落实学校课程的主体。目前关于人性教育的内涵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但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落实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人性教育的理解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贯彻人性教育理念。正是基于此方面的考虑,强化教师的人性教育能力成为当前韩国人性教育领域的重要推进举措之一。第三,人性教育更加强调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本身就是衡量人性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教师所展现的人格、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与人际关系等构成了教师生产的文化,教师生产的积极文化更有利于学校发挥人性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因此,韩国致力于开发实施多样化的人性教育教师培训项目以及构建人性教育教师网络,为提升教师的专业性提供支持。

  (四)多方合作共同构建家校社协同的人性教育推进体系

  韩国《人性教育振兴法》、两次综合计划以及教育部的《2023年计划》均明确提出构建家校社协同的人性教育推进体系,将“激发社区人性教育活力”作为人性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家庭层面,通过各种形式的家长教育提升家长的人性教育能力;通过加强职场教育、宣传和谐家庭文化、改善对多元文化家庭的社会偏见等措施营造良好家庭风尚。在社会层面,通过督促各地方教育厅组建地方人性教育振兴协会等组织,完善支持体系,助力营造家校社共同参与的人性化教育环境;通过教育参与、社会服务及智力帮扶等方式,强化大学、企业与相关机构在支持人性教育发展方面的社会责任;通过在农渔山村等偏远地区配置现场学习体验资源、提供针对性的教育项目等激发人性教育活力。[19]归根结底,只有形成家校社有机协作网络,生成适合人性发展的教育环境,才能实现人性教育的真正振兴。[20]

  四、结语

  人性教育在韩国被认为是关乎未来公民的未来素养培育、迎接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观挑战以及缓和青少年社会问题的重要战略性教育领域。韩国围绕人性教育内涵进行辨析的相关研究[21][22][23]中,尝试对人性教育与道德教育、品格教育、社会情感学习的内在关联性与区别进行了讨论,认为人性教育更加重视“人之为人”的人性素养,其构成心灵基础的价值理念体现了明显的东方价值底蕴,又在此基础上强调了人性教育的与时俱进性和未来引领性。可以说,韩国的人性教育更加关照人的本然属性,契合了传统的儒学价值观,为充满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的“乌卡时代”③的到来做准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对韩国人性教育的考察,有助于促进我国对如何培育学生在未来社会所需的素养这一问题进行积极思考。


  注释:

  ①韩国《人性教育振兴法》(2020年8月修订)中将人性教育界定为:以塑造内心端正、健全的自我及培养与他人、共同体、自然共同生活所需的品性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核心价值包括礼、孝、正直、责任、尊重、关怀、沟通、协作等。

  ②目前指定的人性教育专职人员培训机构共有两个,分别是首尔女子大学和光州女子大学。

  ③“乌卡时代”意指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具有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模糊性(Ambiguity)的时代,四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VUCA”,音译为“乌卡”。


  参考文献:

20240409289361.png

  20240409362992.png

20240409658322.png


Character Education: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Future Development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Plan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 Since 2020

LIANG Ronghua FAN Chengcheng

(Faculty of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Abstract: It is the vision of the Republic of Korea’s character education to cultivate students with the character competences that dominate the future society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plan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 since 2020, it is apparent that progress has been achieve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programs, the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actors in the governance of character education, the training and capacity enhancement of character education teacher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haracter education system that involves collaboration among families, schools, and the community. It also determines a series of new initiatives, such as enriching character education based on school curriculum, promoting practice-oriented personalized character education, seeking alternatives to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deepening character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The analysis of the Republic of Korea’s charact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plans will stimulate reflection on how to cultivate the competences that Chinese students will need in the future society.

  Keywords: Character education; Future citizen; Future competence; Three directions; Republic of Korea

  编辑 朱婷婷 校对 吕伊雯

原标题: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人性教育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  

中国教育数字化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