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各中小学校:现将《崇左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方案(2018—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崇左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方案(2018-2020年)

  为深入实施科教与人才强市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广西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广西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7-2020年)》、《崇左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文件精神,为推进我市2018-202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结合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支撑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坚持应用驱动的基本导向,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实践,提升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新局面。

  二、推进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市中小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全面普及;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班级课堂教学全覆盖。实现教育过程信息化,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发展的水平明显提升,力争所有教师和学生拥有网络学习空间。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教育信息化基本条件建设。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施“全面改薄”计划过程中,按照《广西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统筹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化建设标准纳入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

  1.“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着力推进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学点和中小学校宽带接入问题,基本实现中小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已接入互联网的学校要对现有网络进行宽带提速升级;建设优化校园网,网络覆盖每个教学、办公和活动场所,推进校园无线网络建设。到2020年,城镇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低于10M,有条件的农村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小于5M,有条件的教学点接入带宽达4M以上,宽带网络能够满足广大师生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需求。

  2.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根据教学需要为完全小学及以上学校建设网络计算机教室,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生机比不低于小学15:1、初中10:1、高中8:1,全面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为每个教学班配备网络多媒体教学设备;为教师配备教学专用电脑,师机比不低于1:1;推进专用录播教室和远程双向互动多功能多媒体教室建设。

  3.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推进实名制、组织化、可管可控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空间要集成网络教学、资源推送、学籍管理、学习生涯记录、家校互动等功能。学校要将网络学习空间融入学校日常管理,鼓励教师、学生和家长围绕教与学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名师工作坊、学科网络教研室的建设和应用,探索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学生综合评价和教学综合分析,优化教与学过程。

  (二)整合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建设区域特色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建设校本资源和生成性资源的主体作用,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和共享环境,实现所有地区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互联互通。鼓励社会力量竞争参与优质资源建设、提供优质资源服务,探索购买资源服务的方式,将数字教育资源的选择权交给广大师生。

  (三)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大力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教育管理改革,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建立事务处理、业务监管、动态监测、评估评价、决策分析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大力推动教育电子政务,提高教育管理效率,优化教育管理与服务流程,支撑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

  依托国家教育管理核心系统和自治区通用系统,推动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利用电子校务平台,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推动学校管理规范化与校务公开,支持学校服务与管理流程优化与再造,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和基础数据用于人、财、事等各项日常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学校服务师生的能力和水平。

  (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使教师都能够使用优质资源开展课堂教学。开展“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校际网络协作教学和教研,帮助中小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助力解决教师队伍以及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教学点、薄弱学校教学质量。组织开展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大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逐步普及专家引领的网络教研,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索混合式教学、跨学科学习、 建设。

  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建设覆盖学校日常运行各个环节的高速有线、无线网络及各种智能信息终端,建立电子身份及统一认证系统,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教学管理和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全面使用或对接国家核心系统、省级通用系统,建成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各类特色系统,实现学校教师学生、教育教学、科研、资产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

  (七)加强教育行业网络安全建设,提升安全防护能力。

  严格执行《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宣传,提高安全意识。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领导责任制,明确网络安全责任部门和人员职责,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应急预案、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处置和报告制度,形成相对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体系。配齐用好网络安全设施、设备和软件,加强网络安全技术防范措施,开展漏洞检查和风险评估,提高风险隐患发现、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形成多层次网络安全技术防护体系。全面落实网络安全登记保护制度。推进国产密码应用。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崇左市教育局成立崇左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统筹规划、部署、指导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一把手”负责的网络安全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各县(市、区)教育局要明确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行政管理职能部门,建立基教等行政股室统筹、电教(装备)部门组织实施、教研部门教学引领的推进机制;学校要建立校级教育信息化(教育装备)管理部门,配备专人,全面负责和推进本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

  2.明确责任。各级政府是推进本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责任主体,切实加强统筹规划,明确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和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主体,要准确把握需求导向,加快补齐短板,因地因校制宜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经费保障

  坚持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充分利用政府相关发展专项,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及示范性应用。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统筹教育建设经费,用于支持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形成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报账机制。要切实落实国家关于生均公用经费可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和服务的政策,优化经费支出机构,中小学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日常运维服务,以及教师信息化培训。多渠道筹集经费,积极探索“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并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服务,学校按需购买信息化服务。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健全岗位设置,充实管理和技术队伍,加强岗前培训和岗位继续教育,提高网络安全意识,提升信息化专业队伍支撑服务能力。引进和培养教育信息化高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足额配备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在职称评聘、绩效考评、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建立一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行政管理队伍、保障运行维护的技术队伍和能够开展各类教学创新应用的教师队伍。

  (五)加强监督检查,完善评价体系

  加强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配、管、用等工作的督导检查,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纳入学校建设基本标准和区域、学校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培训效果、教师技术能力、信息化教研管理等方面的评价办法,细化、量化考评内容,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判定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