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宜昌市教育信息技术装备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总体部署,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
宜教信〔2019〕1号
关于印发《2019年宜昌市教育信息技术装备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装备站)、局属各学校、局管民办学校:
现将《2019年宜昌市教育信息技术装备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宜昌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2019年2月25日
2019年宜昌市教育信息技术装备工作要点
2019年宜昌市教育信息技术装备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总体部署,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积极打造与宜昌城市发展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互联网+教育”新生态。以“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年”、智慧校园建设、教育云应用、网络信息和装备安全等为重点,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工作质量,写好宜昌智慧教育的新篇章。
一、提高政治站位,全面加强党对教育信息技术装备工作的领导
1.提高教育信息技术装备工作的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上级党组织和市局党组的决策部署统帅全市教育信息技术装备工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2.全面加强党对教育信息技术装备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组织研究决定教育信息技术装备重点工作的制度,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严格落实“三重一大”会议制度,严格执行党建、业务、安全“三责同步”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
3.落实党中央精准脱贫的工作部署。发挥教育信息技术部门在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继续深入开展“定点帮扶,技术助教”的扶智行动,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支持五峰等扶贫点的技术帮扶措施,落实局党组援建五峰县采花乡中学一间录播教室的任务。
二、建设百所智慧校园,创建一批信息技术应用品牌
4.加快全市智慧校园创建步伐。按照全市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总体部署,用三年时间建设100所左右的市级以上智慧校园(智能化校园)学校,有力推动教育现代化先进学校创建。加大智慧校园示范校引领辐射力度,采用“城乡一体、示范帮带”等形式,每所智慧校园帮扶1所以上的非示范校,在已有1所国家级、6所省级、25所市级智慧校园的基础上,在2019年再新增建设3所省级、30所市级智慧校园。
5.启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品牌创建活动。各县市区要进一步深化教育“微改革”行动,加大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融合创新力度,使信息技术成为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品质的源动力之一。各学校要结合区域特色、应用水平,在学科教学、质量评价、资源生成、校本研修、空中课堂、智慧课堂、家校共育、教务管理、后勤服务、创客教育等方面开展3—5项典型应用,形成1—2个创新品牌。用3年时间培育优化,全市创建100个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品牌,2019年启动创建首批30个应用品牌。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重点培育义务教育智慧招生、学生综合素质网络评价等国家、省级品牌。
三、开展精准靶向培训,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6.开展“信息素养提升年”活动。以信息技术应用中的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信息化靶向培训。分类施策,分层开展,采用微培训、自学习、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形式着力解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中的难点、痛点,大力提升信息素养。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重点,抓好e教能手等信息技术应用骨干教师的培养;以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提升为重点,抓好局长(校长)的培训;以开展信息技术校本研修、解决实际使用中的技术问题为重点,抓好学校教师的全员培训。2019年举办3期靶向培训,提升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专业水平。
7.加强创新教育。县市区启动创客中心建设,中小学校加快创客教室配备,确保到2020年,各县市区都建成有创客中心、市级以上智慧校园都建成有创客教室。通过培育创客骨干教师队伍、组建学生科技创新社团、探索人工智能等创新教育课程、举办创新教育展示交流活动,打造具有“学段特色鲜明、区域亮点突出”的创新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核心素养。
8.加强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工作。强化研究对信息技术的引领,开展更高水平的教育信息技术的政策研究、教学研究、技术研究。与华中师大签订信息化协同创新战略协议,聘请知名教授担任宜昌教育信息化首席指导专家,共同开展2—3项国家级重点课题研究。把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抓好现有的国家、省、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全市2019年立项、开题、结题各一批,同时抓好微课题的研究。
9.组建教育信息技术专家团队。从全市教育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和技术研究人员中,遴选产生一支30人的市级专家团队。科学设置专业类别,持续开展培训培养,将专家团队打造成政治过硬、技术精湛的高水平专业化队伍,发挥在信息技术应用、教育装备项目建设中的智囊作用。
10.开展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活动。以考促用,组织实施中考理化生实验操作和信息技术考查;以赛促用,举办全市第七届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以晒促用,组织参加“一师一课”等国家、省系列应用活动。多措并举,大力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水平。
四、坚持应用共享,推动教育云平台提档升级
11.升级优化宜昌教育云平台。对接国家、省教育平台和宜昌智慧城市平台,重点推进教育基础数据库应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应用,探索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大数据中心建设和应用。认真完成国家资源平台试点任务,升级优化教育云平台基础代码、教育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构建优质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教育管理公共服务、智慧教育惠民服务的综合体系。
12.规范网络学习空间使用。加强对宜昌教育云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使用的指导和推广。按照把宜昌教育云打造成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总引擎”的目标,结合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要求,研究制定网络学习空间使用规范,强化科学用、普遍用、深度用,探索泛在学习服务新模式,提升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绩效。
13.统筹建设一批本土优质资源。落实教育部数字资源建设规范要求,统筹建设一批本土优质资源,并在全市区域内实现共享、免费使用。重点建设“生态小公民”、“生命安全教育”、教科研文献资源库等一批专题资源,提升环保生态、校园安全等专题教育和教科研工作的质量。
五、强化规范绩效,提升装备项目建设质量
14.建立市直教育装备项目三年滚动发展库。贯彻落实教育、财政等部门意见,进一步规范教育装备项目建设,按照“自主按需申报、技术专家评审、量化排序入库、逐项安排实施”的流程,建立教育现代化项目滚动发展库。2019年5月底前完成2020—2022年项目库建设。
15.落实“管办分离”的工作机制。针对巡察整改反馈的问题,建立和完善“管办分离”的教育装备项目建设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廉政教育,提高廉政风险防控水平。加强装备项目建设的过程监管,建成教育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并投入使用。加强装备项目工作人员的培训,组织开展法律法规和招标采购业务学习,提高招标采购人员专业能力和工作水平。
六、加强教育网络信息安全、装备安全和技术服务工作
16.做好教育系统网络信息安全、装备安全工作。进一步强化信息审核发布、网络舆情监管、网站系统等保、网站登记备案等制度,举办网站信息安全应急演练、专业技术人员和信息发布员培训,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加强对“雪亮工程”、标准化考点运维的技术指导,做好网络运行安全保障工作。组织开展全市教育网络信息安全现状调研,研究制定网络信息安全工作措施,提升网络信息安全工作水平。加强实验室危化药(物)品管理,建立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的监管制度,健全采购、运输、保管、使用、处置等流程的安全工作机制。建立网络信息安全和装备安全工作督察机制,开展定期检查和抽查,落实落细安全工作责任。
17.做好教育信息技术服务工作。指导市直学校(单位)做好网络线路、信息终端、功能专室及其它设施设备建设工作。加强对局机关电子政务的保障,优化教育政务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的管理,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做好“两网”运维保障工作,提升信息化支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