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我厅研究制定了《山东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9—2022)》,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鲁教科发〔2019〕1号

各市教育(教体)局,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我厅研究制定了《山东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9—2022)》,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山东省教育厅

2019年8月13日

山东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2019—2022)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省委省政府新旧动能转换决策部署和全省教育大会有关要求,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结合我省工作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坚持融合创新,坚持系统推进,坚持引领发展,构建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将外生变量转变为内生变量,促进山东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基础环境提升行动。

  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实施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优化网络运行环境,提高人均带宽,提升用户体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接入率达到100%,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探索5G技术在无线校园建设中的推广应用。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支持IPv6用户访问。全省学校基础网络环境显着改善,为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有效支撑。

  普及教育云应用。推动教育系统网络应用全面上云。在完成全省各级政务信息系统整合的基础上,将分散部署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分批次向云迁移。建立健全教育云协同工作机制,贯通各级各类教育云节点,形成统一规范的教育云服务。

  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加强智能教室建设,多媒体设备普及率达100%,人人拥有便携式移动学习终端。普及数字图书馆、创客空间、录播教室、数字实验室、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校园电视台建设,推动智慧后勤、智慧安防、智慧场馆建设,建立起基于物联网的校园感知环境,全面构建支持泛在化学习的智慧校园环境。

  (二)数字资源普及行动。

  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制定《山东省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指导全省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共建共治,并通过枢纽接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以协同方式面向全省提供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

  制订数字教育资源规范。制订支持数字教育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山东省数字教育资源规范》,设定更多特征维度,增加资源应用场景,统一元数据管理,提供方便、快捷、精准的检索查询和导航服务。基于学科内在逻辑构建覆盖全学科、全学段的知识图谱,将碎片化数字教育资源连接为有机整体,提升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效果和体验。

  保障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坚持政府购买数字教育资源的主渠道作用,将数字教育资源列入中小学教材配备要求范围,提高“电教两费”基准定额,建立数字教育资源投入保障机制。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多元汇聚机制,按照“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接入各类机构的数字教育资源,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提供、学校选择”的供给格局。建立校园APP监管机制,规范学习类APP的第三方引入。推行“数字资源券”制度,保护数字资源知识产权,建立数字教育资源的众创、众筹、共享的交易机制。

  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开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思政德育、红色文化和家庭教育课程在数字教育资源中的比重。构建与课程标准相配套的基础教育资源体系,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推进复合型数字课程和伴生资源建设,基于知识图谱建设标准试题库。加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引导职业院校基于区域、行业特点开发校级数字教育资源,基于职场环境与工作过程开发虚拟仿真实训资源。鼓励高校共建优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创新创业类课程,开发一批具有山东特色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实现校际课程资源共享。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推动教育专有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

  (三)治理能力优化行动。

  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深化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建立覆盖日常办公、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招生考试、学生学籍、综合素质评价、毕业就业、教学研究、科研培训、教育资助、校园安全、督导评估、事业统计、业务评审、教育宣传等业务工作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反馈,改造优化工作流程,提升管理治理能力。统筹市、县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全方位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

  创新教育大数据应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算法模型,对教育大数据进行快速提取、统一加工、实时分析,破解监管服务、监测预警、过程性评价、政绩考核等系列教育难题,促进管理精准化、决策科学化。完善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系统,实现多维度数据的伴随式采集。提升教育考试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进智能化考试系统的开发应用,实现招考工作数字化、智能化。

  推进教育“ 研究院,有条件的高校建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展人工智能研究。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区域和试点学校建设。遴选10个县(市、区)作为创客教育示范区,500所学校作为创客教育示范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人工智能融合创新。

  (八)信息素养提升行动。

  培育学生信息素养。加强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方面的培育,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制订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落实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将信息技术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对接国家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学生信息素养测评,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构建适用于教师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培育进修的人工智能支撑体系,助力教师提高教育质量和工作效率。开展对教师新一轮的专项培训、全员培训,举办教育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全面提升学校管理者信息素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在破解教育难题、引领支撑教育现代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将教育信息化纳入教育改革发展总体规划。制定详细工作方案,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明确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切实抓紧、抓实。

  (二)加强队伍建设。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明确职能部门,统筹教育信息化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普遍施行CIO(首席信息官)制度,配齐管理人员,落实相关待遇,加大培训力度,打造一支信息素养高、执行能力强的技术队伍。加强教育信息化智库建设,开展技术和理论研究,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三)加大经费投入。

  落实国家财政教育经费可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和服务的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有效整合经费渠道,优化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和服务、运行维护和技术培训等经费支出结构。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补充作用。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探索众创众筹、资源置换等方式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

  (四)落实安全责任。

  明确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网络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建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统筹协调的领导机制。完善网络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强化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健全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全面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健全教育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对重点教育网站的监测。开展网络安全专项教育和培训,提高全体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

  (五)建立工作机制。

  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加强纵向统筹和横向协调,促进教育信息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形成教育信息化2.0建设的工作合力。建立市场准入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应用,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规范化建设。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制订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完善督导评估制度,督导评估结果作为部门考核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