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加快浙江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我厅组织制订了《浙江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浙教技〔2018〕114号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加快浙江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我厅组织制订了《浙江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浙江省教育厅

  2018年12月14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和省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以信息化引领和推动教育现代化,按照“数字浙江”建设要求,贯彻国家“ 等新技术开展以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为核心的伴随式数据采集与过程性评价,逐步走向面向教师研修实践全过程的精准诊断、及时干预和个性化服务。

  (六)教育大资源共享行动

  建设之江汇教育广场。 建成浙江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省、市、县(市、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开放共享。建设互联网学校,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各年龄段人员,提供涵盖学科教学、能力培养、升学指导、生涯规划、老年教育等优质课程资源,组建和培养100个在线教学团队。开通教师发展网络学校,优化教师培训课程,创新培训方式;建成500个名师网络工作室,在全省培育1000个网络教学精品空间和1000个专题教育社区,引导教师研究网络学习空间与物理学习空间的融合互动。优化家长网络学校,建成500个家庭教育专题数字资源,开通100个“数字家校”,引入30位家庭教育名师,面向全省家长和学校宣传普及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育人方法。

  实施中小学校网络牵手计划。 鼓励基于网络的校际教学交流与结对,促进教育均衡。实现乡村学校与名校名师网络结对,组织一批城镇优质学校与农村小规模学校和薄弱初中建立紧密型结对关系,开展“城乡同步课堂”试点,探索两校教师共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提升乡村学校教育质量。推出“名师课表”,组织名校名师为乡村学校开设在线课程,积极探索“在线教学+线下指导”相结合的双师教学服务,助力学校开齐开好艺术类等紧缺课程。为乡村教师开展“一课一教研”,完成100名乡村校长和200名种子教师的教学信息化应用培训。继续深化长三角千校结对活动,实现跨区域优质资源的共享和师生共成长。

  推进终身教育“互联网+服务”。 依托“浙江终身学习在线”打造浙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为全体社会学习者提供学习全轨迹、教学类型全覆盖、教学支持全程化、教学服务全方位、平台标准全开放的一站式学习环境。建设终身教育课程资源库,构建学习者终身学习档案,增加学习资源有效供给。实现乡镇成校网站建设全覆盖,提供“一次不用跑”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创建浙江省终身教育网络品牌。推广用活“第三年龄学堂”,建设覆盖全省城乡的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手机端应用;完善线上学习班教学,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开展“银龄在线学习之星”、“优秀学习团队”评选;优化老年教育课程资源,上线100门特色课程,打造5个老年教育网络示范专业。

  丰富教育资源供给方式。 开通浙江在线教育商城,按照“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接入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各类社会机构的优质资源、应用和服务,构建开放的教育资源生态体系,推动“政府引导、社会提供、学校选择”格局的形成。完善资源的按用付费机制,充分激发学校和教师的潜能与活力,鼓励和引导学校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和开展在线教育服务。鼓励和引导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探索建立按市场规则运营的机制,促进数字资源供给方式的变革。

  开展网络扶贫和援建。 发挥互联网优势,丰富教育扶贫和援建方式。面向援建地区开放之江汇教育广场,通过开放网络课程等各类数字资源和名师网络工作室等应用,实现优质资源的辐射,引导我省中小学教师和受援地区教师实现网络结对,建立网络研修共同体,开设“同步课堂”,有效提升受援地区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帮扶省内薄弱地区和国家西部地区职教信息化发展,增强再就业和特殊教育人才技能培训的社会服务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教育信息化工作体系

  强化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建设,增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学校校长在制订愿景、构建制度、强化管理和技术认知四个维度的领导力。建立以业务部门为主导,以专业技术部门为支撑的多部门协同推进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主体责任和意识,结合办学实际和特色,坚持问题导向,构建以制度建设、实践创新、环境建设三位一体的学校信息化发展机制。

  (二)健全教育信息化制度体系

  强化互联网思维,树立“信息技术作为教育变革的内生变量”理念,建立健全符合信息时代发展的教育管理制度体系,促进教育结构性和系统性变革。健全开放、众筹的教育服务供给制度,实现教育与社会的融合。基于技术重构教学业务流程、教育管理流程和教育组织体系。建立“问题导向、实践创新驱动”的激励制度,推进竞争性获得、按用付费等投入方式的应用。

  (三)建立信息化评价体系

  强化教育信息化督导评估,将教育信息化纳入本地区教育现代化、政府履职等考核评估工作,将“互联网+教学”纳入高校教学业绩和分类评价考核。建立健全区域和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开展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第三方评测。加强教育信息化发展经验总结和应用推广,定期发布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效益。

  (四)构建安全保障体系

  强化教育信息化发展伦理意识,关注技术伦理,正确处理教育技术应用效率和伦理之间的关系。以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为出发点,严把技术应用的准入关。审慎引入和应用新技术,对大规模推广应用新技术建立科学实验和教育适应性审核评估制度。重视数据和信息安全,保护师生个人隐私。认真贯彻《网络安全法》,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有效防范、控制和抵御信息安全风险,增强安全预警、应急处置和灾难恢复能力,形成与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完备的、可靠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