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

熟悉的校园,你读懂了吗
熟悉的校园,你读懂了吗——让校园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光彩光明日报记者 杨飒每所学校,都有独一无二的校园和历史。寒假来临,平时热闹的学校校园安静了下来。步入校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岁月的荣光。大中小学校园里的历史文化遗存,传承着积淀数千、上百年的校园文化,也让校园这本“可读之书”变得耐读、值得精读。那么,在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办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最大化挖掘出这些历史文化遗存的教育价值 ...
我国慕课数量超过5万门选课人次近8亿
【链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2年3月,我国上线慕课数量超过5万门,选课人次近8亿,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人次超过3亿,慕课数量和学习人数均居世界第一。(光明日报记者姚晓丹整理)《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10日 07版) ...
推动在线教育转型升级
作者:曹培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新冠疫情让在线教育成为全球教育抗疫的共同选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显示,疫情最严重时全球有194个国家采取了全国范围停课,受影响学生达15 98亿,占注册学生总数的91 3%。我国政府统筹各方力量为学校提供数字资源、网络平台和教学指导,成功实施了一次“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验,有力保障了亿万学生的学习机会和受教育权利,实 ...

网课如何持续助力教与学
有序恢复线下教学活动后网课如何持续助力教与学光明日报记者 姚晓丹1月6日,在北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第433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了近期起草的《北京市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方案提出非疫情流行时,学校、幼儿园开展正常的线下教学活动。而随着期末的临近,全国多地高三、初三年级已经有序恢复线下教学活动,教育部近日印发的《学校新型冠 ...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总量达到3.4万条
【链接】2022年3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线试运行,在服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2年7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最新升级后,有10个版块、53个栏目,资源总量达3 4万条,是改版前的3 1倍。其中课程教学板块覆盖各年级、各学科,涉及30个教材版本、共19532课时;课后服务板块有科普教育、体育锻炼等6个栏目,满足学生多 ...
“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促内蒙古体教融合
光明日报记者 王东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射箭、搏克、蒙古象棋等特色项目在内蒙古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历史,深受青少年喜爱。内蒙古体育、教育部门因势利导,将这些项目列入当地的校本课程,还将足球、篮球、排球、橄榄球、曲棍球等20多个体育项目引入600多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通过“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举措,当地体教融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日前,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组织中央媒体开 ...
湖南文理学院:建设业务精湛的“大先生”队伍
光明日报记者 赵嘉伟 光明日报通讯员 晏 昱“新时代好老师的内涵很丰富,既要做好‘经师’,也要涵养德行做好‘人师’。”“教育的美好在于培养有方向、有能力、有动力的一代新人。”近期,湖南文理学院开展“如何做新时代好老师”教育思想大讨论,在一天半的时间里,学校1400多名教职员工分成数十个小组,从自身能力素养提升、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许多教师表示将努力成为为人师范的“大先 ...

2023年度国考举行
1月8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举行。图为在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橡树湾校区考点,考生准备入场参加公共科目笔试。新华社发(陈三虎摄)《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9日 08版) [ 责编:张悦 ...
科学家实现最薄非线性量子光源
光明日报合肥1月7日电(记者常河 通讯员王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任希锋教授等人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仇成伟教授、郭强兵博士等合作,首次利用新型二维材料NbOCl2的非线性过程实现了超薄的量子光源,厚度可低至46纳米。这是目前国际报道的最薄非线性量子光源。近日该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小型化、集成化是解决空间光学量子系统稳定性差、不可扩展等问题的理想方案,也是光学量子计算、量子通信 ...
中国农科院成功培育粉红色棉花
光明日报北京1月7日电 记者杨舒、通讯员葛晓阳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获悉,该所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成功将甜菜红素在棉花纤维中富集,创制出纤维呈现粉红色的棉花,为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培育多类型彩色纤维棉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结果日前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植物生物技术》上。该团队介绍,为了获得美观、花色多样的织物,棉花在纺织加工中需要大量化学染料,存在污染环境、影响健康的隐患。因此,通过遗传 ...
古生物学家发现“奇异罗平龙”
光明日报北京1月7日电(记者齐芳)尖嘴长吻的“四脚蛇”化石,全长超过半米——这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在云南省罗平县中三叠世海相地层(2 44亿年前)发现一种新的肿肋龙科爬行动物,科研人员将其命名为“奇异罗平龙”。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上。论文通讯作者尚庆华研究员介绍,奇异罗平龙代表了多指节型鳍龙类最早出现的化石记录,“它体型像水生蜥蜴,是一种原 ...
“找课本茬”背后的创新精神培养
光明日报记者 周世祥用一副三角板能画出多少度数的角?“除了30度、45度、60度、75度……应该还有165度!”据媒体报道,对小学课本上的这道数学题,四川成都天府新区华阳小学四年级学生米之贤、廖钧宇发现,自己找到的一个答案并不在所列参考答案中,他们就这一疑问给教材编写组发去了邮件。回信中,编写组肯定了两名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严谨态度,同时表示,在教材修订中采纳他们的建议。在刚刚过去的202 ...

长江岸线景观带如诗如画
1月7日,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柏临河入江处至猇亭区猇亭古战场,昔日的砂石码头被拆除,新建成的长江岸线景观带如诗如画。目前,宜昌累计复绿、美化长江岸线122公里,复绿长江支流岸线196公里。黄善军摄 光明图片《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8日 04版) ...
我国科学家揭示衰老新机制
光明日报北京1月7日凌晨电(记者齐芳)人为什么会衰老?目前尚没有正确答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课题组、曲静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课题组合作发现,这或许与人类基因组中古病毒的“复活”有关。这一成果于北京时间1月7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在线发表。刘光慧解释,人类与病毒是协同进化关系。其中,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ndogenous Retrovirus, ERV)是 ...
臭氧层破坏导致生物大灭绝的直接证据被发现
光明日报南京1月7日凌晨电(记者苏雁 通讯员姬尊雨)距今2 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大灭绝事件是显生宙最大一次灭绝事件,造成了约81%的海洋物种和89%的陆地物种灭绝。其主要原因被认为是大规模火山喷发导致的环境变化,但仍缺乏环境因素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直接证据。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锋与英国、德国同行等合作,通过研究该时期化石花粉粒中“防晒霜”含量的变化,发现臭氧层破坏导致二叠 ...
厦门理工学院:把科研的根扎在泥土里
光明日报记者 马跃华 光明日报通讯员 温雪丹日前,厦门理工学院“乡愁馆”创新创业项目组的陈淑涵和组员们带着无人机再次踏上龙岩市益坑村土地,这是他们第3次来到益坑村。经过10小时的辛苦作业,他们顺利完成乡村低碳化调查、规划建设数据采集等工作。这是厦门理工学院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重点项目,也是校外基地“厦龙筑梦红色孵化器”的在孵项目。近年来,厦门理工学院以校外创业实践基地红色孵化 ...
“人造太阳”基础物理研究取得系列新成果
光明日报合肥1月7日凌晨电(记者常河)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人造太阳”东方超环EAST团队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的基础物理研究成果。1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发表了该团队在高能量约束先进模式等离子体运行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实现高性能等离子体稳态运行是未来聚变堆必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托卡马克先进运行模式是当前磁约束核聚变研究的热点之 ...
绿色职业——前景广阔 未来光明
【专家点评】作者:常玮育(中共通化市委党校〔通化市行政学院〕经济教研室副教授)努力实现“双碳”目标,既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宣示,也是我国顺应绿色转型趋势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十年来,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 4%,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从68 5%下降到了56%,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连续7年位居世界首位。20 ...